拉斯维加斯华人|拉斯维加斯华人论坛-ChineseInVegas.com's Archiver

欢迎加入拉斯维加斯华人论坛微信群!

王平 发表于 2010-7-14 22:24

解码《唐山大地震》:5分钟一个暖暖的催泪弹(组图)

[i=s] 本帖最后由 王平 于 2010-7-14 22:47 编辑 [/i]

[attach]215[/attach]
[img=1,5]http://space.wenxuecity.com/_gallery/201007/6/c.gif[/img]
解码《唐山大地震》
[attach]216[/attach]
[img=1,5]http://space.wenxuecity.com/_gallery/201007/6/c.gif[/img]
■《唐山大地震》在唐山首映,启用495平方米的全球最大电影巨幕进行放映

[attach]217[/attach]
[img=1,5]http://space.wenxuecity.com/_gallery/201007/6/c.gif[/img]
人物关系图

[attach]218[/attach]
[img=1,5]http://space.wenxuecity.com/_gallery/201007/6/c.gif[/img]
小演员片场日记


 没有耀眼的明星阵容,也没有令人欢快的故事情节,《唐山大地震》花了大价钱做出的地震场面仅仅只有那短暂的四分钟……   如果你只是想要在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里寻找温暖和感动,并想为这份感动付出一捧热泪,《唐山大地震》一定会满足你的愿望。   《唐山大地震》无疑是2010年的一颗重磅催泪弹,7月 22日即将引爆!   催泪冯小刚 献酒三杯   ●7月12日唐山现场   万人首映观众集体“飙泪”   ■新快报特派唐山记者 梁晓雯   前日,冯小刚导演率领徐帆、张静初、李晨、陈道明、张国强等全部主创重返唐山,下午三时在唐山地震纪念墙向24万罹难者敬献鲜花以表敬意,晚上8时则在唐山举行了万人首映式。   唐山市众多领导出席了首映式,华谊旗下张涵予、苏有朋等明星也前来捧场。电影长达两小时的放映过程中唐山观众多次落泪。在之后的见面会上,冯导现场献上三杯酒,并询问现场唐山人民道:“这次我是来向你们交作业的,你们觉得这部电影‘中’不?”而放映结束后的大雨堪称“如泣如诉”,并彻底损毁了号称全球最大的巨幕。   张涵予苏有朋捧场   首映式一开始,华谊群星苏有朋、汤嬿、廖凡、李琳、胡静、龚蓓苾等表演诗朗诵《我们有爱》,作为硬汉形象代言人的张涵予还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讲述着他眼中的冯导,称《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导演情感与才华“最浓烈的爆发”,张涵予讲述着什么叫“男儿有泪不轻弹”,他呼吁大家看两遍电影,第一遍“男人哭吧不是罪”,第二遍举家同聚。   前晚电影放映结束后,尚雯捷演唱了《唐山大地震》的宣传曲“23秒,32年”,观众情绪得以第二次温暖爆发。冯导带着全体主创与唐山人民见面,这些演员也都双眼通红,声音哽咽。编剧苏小卫称这部电影是“告慰逝者,歌颂重生”,陈道明也表示“这是为了忘却的怀念所做的电影”,作为女儿的主演张静初表示自己“怀着对生的敬意好好活下去”,李晨呼吁大家“珍惜眼前的幸福,多回家看看咱爸咱妈”,徐帆也哽咽着说:“我演的时候心中一直怀着感激。”   冯导举杯“交作业”   场上的冯小刚秉承了自己一贯幽默的风格,称现在终于可以向唐山人民“交作业”了。“要说的话都在电影中说了。我就想问大家一句,今天我这个作业,你们觉得中不中?”现场的观众大喊“中”。冯导笑说:“你们说‘中’我这个作业就算完成了!”冯导还带领主创共饮三杯酒:“第一杯酒,冯导献给在唐山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同胞,愿他们安息。第二杯酒,冯导献给地震的亲历者,幸存者,和像戏中王德清(陈道明饰演)一样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的抗震英雄们。第三杯酒,唐山市委书记赵勇先生代表730万唐山人民敬给《唐山大地震》剧组全体同仁。”“有歌有酒有爱”的气氛中,徐帆带领着80位天真无邪的唐山孩子步入舞台一同演唱主题曲《妈妈》,倡导由自己发起的“M计划”。   电影引发“哭肿眼”   可容纳万人的唐山市田径中心体育场座无虚席,一万五千名观众陆续入座。前晚全球首映用上了宽达33米、高达15米的全球最大电影巨幕放映,是《阿凡达》美国全球首映所用机器的“升级版”,高出2000流明,能够真实还原地动山摇的灾难瞬间。电影放映长达两个小时,冯小刚的催泪功夫下得很是时候。开篇的宏大地面与超强特效设计让全场观众屏住呼吸体会地震的真实感,而在人物情感几度进入高潮之际,唐山人民纷纷潸然泪下。王菲的天籁之声《心经》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顷刻间爆发。   前晚前来观影的有众多家庭组合,和众多朋友组合。记者随机采访了一对姓崔的母女,母亲已经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女儿则表示:“这种家庭经历的情感变迁让人太难控制眼泪了,看到母亲最后下跪的一幕,我更是爆发了。”记者还发现现场前来观影的男人们也难抑眼泪,结束后散场时,一个个都哭红了双眼,他们对冯导交的“作业”都很满意。   天降大雨巨幕损毁   首映礼后观众不肯散去,纷纷在“震后余音”留言板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冯导,唐山人民感谢你”、“很喜欢,很感动”、“冯导加油”,还有当年的唐山遗孤写下“感谢冯导让世界了解唐山,让我们把命运传给未来的一代”。也有观众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写出了不同的真情实感“这部电影,不只是一段记录、一次震撼,更是一种感悟、一帖良药”,作为唐山“全家福”代表而来到现场的73岁高龄的王宏如老先生更是以公正的字迹写下了“真诚的感谢冯小刚导演和华谊兄弟为人类做出的影视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场为每位观众准备了雨衣,但整个首映式滴雨未下,反而结束后约十分钟,天降大雨如泣如诉,令人们暗暗称奇,或许那是唐山大地震中24万罹难同胞的眼泪,有人称“老天爷都哭了”。而首映所用的最大巨幕原本会分成四块放到不同城市,却在这场瓢泼大雨中彻底损毁。华谊王中磊安慰冯小刚说“值了”。   ●7月13日北京现场   陈道明捧场“哥哥”冯小刚   ■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 刘嫣   昨天下午,《唐山大地震》首次在北京举行了全国首映活动。现场来了全国三百五十多家的媒体记者,但更为难得的是,之前一直甚少出席电影首映的陈道明,也准时出现在记者发布会上。虽然他会后并没有接受记者们的访问,但是现场他与冯小刚导演的一段互动,却频频让记者们笑场,成为首映当天最大的亮点。   陈道明说冯小刚   “他剪掉了我七八条命”   在《唐山大地震》中,陈道明扮演的是女主角方登的继父,同时也是一名军人。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是陈道明首次在大银幕上真正扮演一名军人(《建国大业》里面他扮演的是一名卧底稽查队长)。   昨天,甚少为自己主演的电影做首映宣传的陈道明说:“昨天在唐山是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很感动。我经历过唐山地震,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情结。而且我也住过三到四年的临时建筑,整个过程和唐山一样。我觉得在所有的灾难中,我们的军人都是冲在第一位的,所以我感到最荣幸的事情就是在这部电影里面演了一个军人。”   他也谈到了自己与冯小刚导演私交,顺带还小小“埋怨”了一下导演。“我和小刚认识多年,但《一地鸡毛》之后就断线了。他拍喜剧去了,可是我演不了喜剧,但是我对他的信任始终没变。在片场我俩基本不说话,但是有很多默契。他剪了我七八场戏,人都说猫有九命,我觉得他就跟剪了我七八条命差不多。”   此外,一向言语犀利的陈道明还表示,《唐山大地震》这个电影也是为了忘却和怀念。“那时候的人都比较原始和淳朴,不像现在……”虽然话没说完,但是却引起了台下记者们会意的笑声。主持人最后让他对导演说一句话的时候,这位多年的老朋友对小刚说:“导演,少发点脾气。”   冯小刚说   陈道明“他清高,但在戏里低头”   对于陈道明的“埋怨”,牙尖嘴利的冯小刚导演也没放过“澄清”的机会。在谈到对陈道明的印象的时候,他说:“我和道明认识了很多年,不管是《一地鸡毛》还是现在这个电影,他在现场的时候都跟我说,你要看着我演戏,有什么毛病的话,当时就指出来,不要考虑给我面子。我觉得很感动,陈道明很清高,但是他只在戏里低头。他对旁边的演员也很耐心,我每次着急的时候,他都劝我。其实他一直留着这个军人的角色,好多人都找他演军人,但他都没演,就留给了《唐山大地震》,他说很值得。”   说完公事,小刚导演还接着调侃了起来。“道明这两年改变得很多,过去有饭局他绝对不去,不但不去,而且还很痛恨。他说喝了酒说的话都特别仗义,但第二天早上醒过来就全部都忘了。他还不喜欢交朋友,觉得朋友就是在关键的时候出卖你。因为不了解你的人根本就出卖不了你,能出卖你的都是了解你的,就是朋友。不过这两年他变化特别大……”陈道明在一旁插话:“又喝酒又交朋友。”全场都笑了。小刚导演继续说:“他开始交朋友了,不过还是很慎重。”陈道明继续插话:“其实不是这样,我原来很随和的,都是给我造的不随和。”   接下来冯小刚导演还继续爆料说,原本陈道明不打算来参加今天的首映了,所以特意打电话给自己,问可不可以不去,自己原本同意了。但陈道明又说: “你是我弟弟,你要是想我来,我就来吧。”小刚说:“那你还是给我捧个场吧。”陈道明于是才答应了,而且准时出现。   记者会后的分组采访中,大家又见不到陈道明的身影,有记者就此事问小刚导演,他解释说:“他有事先走了。他喜欢演戏,但是不喜欢采访。这是他的性格,我尊重。”   主创谈唐山首映   冯小刚   感动的事情特别多,但是最感动的还是老天爷开了天眼,在整个电影的放映过程中,非常给面子的没下雨。但是电影一结束之后,却下起了瓢泼大雨,还夹着狂风。后来当观众都走了,工作人员告诉我说那场地里面都能划船了,而且我们的那个巨幕都毁掉了,很可惜,那应该是亚洲最大的银幕。本来我们想把这块银幕分成四块,放到四个城市,但后来王中磊说不可惜,那是被24万同胞把这个银幕给收走了。   徐帆   要感谢记者朋友们,你们大老远的赶过去,还没有面对面的采访。还要感谢观众,现场很安静,大家都跟着电影的情绪走。除了感谢我不知道要说什么……   张国强   我看的时候特别想抱着人哭,但我左边是张静初,右边是李晨。我看他的时候,发现他正在找纸巾,我想算了,还是各哭各的吧。(对李晨说)兄弟,抱歉,昨天没借你一肩膀。   张静初   我配音的时候有点伤心,很多我爱的戏没有了。但是昨天一看电影很感动,我在后台给了导演一个非常深的拥抱,因为一个演员不常在电影里有这样的魅力。   王子文   我也是被片子感动,看的时候就好像是一部4D的电影——电影里面刮大风,现场也在刮大风,老天爷好像知道我们在做这个事情。   陈道明   还是这个片子让我最感动。   李霞   我在现场看到苏有朋和张涵予也掉了眼泪,这么硬的汉子。   ●导演感言   这两天一直都处于感动之中,无论是观众的来信,还是现场听到他们说的话。拍这个电影看来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和唐山有缘分。这个电影如果成功了,其实是"合力"。《集结号》的歌词写得特别感人,这次的歌词也让我听了很想哭--"耳朵里塞满了孤独,我听不见幸福;当挖开记忆里的土,就像经历没有麻醉的手术。"我也要再一次感谢王菲,《心经》牵涉了很多版权问题,她和她的经纪人帮忙说了很多话。包括媒体,一般的发布会最多都只有150家,但今天来了350家,我相信不会再有电影有这样的场面了,我会永远记住这个场面。   ●想对导演说的一句话   ●徐帆:干完了活,痛痛快快玩会儿。   ●陈道明:导演,少发点脾气。   ●王子文:以前只知道冯导能逗人乐,现在也知道冯导能逗人哭。
  5分钟一个催泪弹,心里却是暖暖的   ■新快报记者 梁晓雯 刘嫣   看《唐山大地震》,你最大的期待是什么?是那能与《2012》媲美的5分钟地震特效吗?还是母亲与女儿长达32年的爱恨纠结?如果你是冲着电影的特效场景去的,那么你错了,因为冯小刚拍的不是好莱坞大片,他要讲的其实是“一场感情的地震”。   残酷23秒后,悲伤32年间,“废墟之下,时光之上,亲情没有末日。”导演冯小刚用了这样一个有关亲情的故事来为生者疗伤。   7月22日,《唐山大地震》将在全国公映,此前,影片在各地举行了内部放映,得到了观众一致的肯定。每一场放映,观者无不泪流满面,130分钟的时间里,眼泪肆无忌惮地狂奔,有心人细数了一下,整场放映下来,哭戏不下28场,相当于每5分钟就有一个催泪弹。   有人说,冯小刚太会煽情了,铁汉也看得热泪盈眶;也有人说,看完电影的最大感受是心里暖暖的,只想赶紧回家抱抱孩子。而冯小刚说:“这个电影的情感特别浓烈,有点控制不住自己,对我来说,不是拍一个电影非要让观众去哭,我只是把我受触动、受震撼的感受传达给观众。这个哭不是绝望,而是温暖的。”   Bomb 1   遮天蔽日的蜻蜓飞来   影片的一开场,是一只蜻蜓出现在大银幕上,紧跟着是一大片成群飞舞,再后来就是多得可以遮天蔽日的蜻蜓。它们自东向西飞,形成了一个“奇观”。坐在卡车里的孩子觉得很新奇,兴奋地想抓一只来玩。女儿则问父亲,这是怎么回事。父亲已经被这个异象完全震住了,目瞪口呆地说,大概会有一场大雨吧。   那一夜,闷热无比,大家都好像睡在蒸笼里,而夜晚的天空,出现了火烧云和奇异的紫色光……   Bomb 2   父亲地震中冒死救孩子   片中最震撼的场面,当然非唐山大地震的爆发莫属。片中花了4分钟时间去展现这惊心动魄的“23秒天崩地裂”。   开始是天边发紫,到处都是闪电。接着地面就开始摇晃,并出现很多巨大的裂缝,建筑物也开始横着裂开。当李元妮夫妻从卡车里爬出来准备回家救孩子的时候,工地上的老吊车开始摇晃、断裂,然后就砸了下来。当他们躲开这一切回到自己住的院子里的时候,两边的楼已经开始塌了下来,并砸死了不少准备从楼上跳下来的人。母亲要冲进楼里,却被父亲推倒在地,他自己冲了进去。就在他刚进去的时候,整栋楼顿时就塌了下来……   4分钟时间,观众可以亲眼感受到这场地震的残酷无情,仿佛自己亲身在现场一样,令人窒息。   Bomb 3   救姐姐还是救弟弟?   在断壁残垣下,无数双大手、小手扑满灰尘,绝望紧握。亲人寻找亲人,父母寻找孩子,生命寻找奇迹。李元妮家的废墟下,一块重重石板两头压住了方登、方达这对龙凤胎姐弟,救援人员说:“两个只能救一个,你说,救谁?”母亲一直痛哭着说,两个都要救,两个都要救。可是时间不等人,当救援人员准备离开去抢救下一个人的时候,做母亲的终于被逼做出了让她痛苦一生的选择:救弟弟!   听见了这个选择的女儿,绝望地闭上了眼睛。而失魂落魄的母亲只能对天嘶喊:“老天爷,你王八蛋!”短短七个字,如尖刀般直刺情绪早就难以自已的观众,影院内哭泣声此起彼伏。   意想不到的是,在一场大雨中,原本以为逝去的女儿却活了回来,被解放军救起,从此母女两散。而从死人堆里站起来的女儿,在母亲吐出“救弟弟”三个字的梦魇里,活了32年,那恨也纠缠了32年。   Bomb 4   母亲差点再度失去儿子   绝处逢生之后,方达的奶奶和姑姑从济南赶到唐山,已经失去了儿子和孙女的老人,不能再忍受独臂的孙子离开自己,于是狠下心要把孙子带走。而只剩下儿子在身边的李元妮,面对奶奶的泪如雨下,面对着自己心里的愧疚,终于在百般不舍之中同意她们把方达带走。   送孩子上车的那一刻,李元妮有一种锥心的痛,她一个人站在路中间,久久地望着车子远去,善良的姑姑终于不忍心地对奶奶说:“我们这样做,是要了元妮的命啊。”终于,车子停了下来,只剩了一条手臂的儿子拖着两个大包摇摇晃晃地扑向母亲,两人相拥在路上痛哭。观众的泪腺也在这相依为命的母子情深中决堤。   Bomb 5   女儿多年后揭开伤疤   若干年后,一对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女儿方登被人收养,改名为王登,她心里一直记恨着母亲当年放弃了她。   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她终于放开心怀,对继父揭开心底的创伤,诉说当年母亲的那一个选择。继父劝她宽恕母亲当年的无奈,方登说:“我不是记不得,我是忘不了啊!”虽然恨,可是她的言语里依旧有对母亲和弟弟深刻的思念。   Bomb 6   在汶川目睹“锯腿救女”   2008年5月,得知四川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之后,远在加拿大的方登和在唐山的方达不约而同地赶到四川参与救援。方登在地震现场看到一个孩子被压在石板下面,而孩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保命,更重要的是她为了不让救援人员做出无谓的牺牲,毅然选择了给孩子锯腿。看着那位悲痛的母亲一直嘶喊着:“我要我孩子的腿!”那一刻,方登突然理解了当年母亲的选择,忍不住泪如雨下。   之后,她与弟弟在救援现场相遇,这才明白母亲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活在痛苦和煎熬中,她决定回家见母亲。   Bomb 7   母亲向女儿下跪道歉   整部电影的情感爆发点在于母女32年后相认的场面。   弟弟方达带着姐姐方登回家,李元妮一直在厨房干活,包饺子的手不停地颤抖着,却假装镇定地让孩子们先进屋。方登进屋后,看到墙上供着自己和父亲的照片,照片下面放着一盆西红柿。她这才知道,原来这么多年了,母亲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而且一直记得自己在地震前晚答应要给方登买西红柿的事情。这时,徐帆走进来说:“西红柿洗干净了,妈妈没有骗你。”接着,年迈的母亲突然下跪,哭着说:“登儿,妈给你道个歉,妈对不起你,这么些年,你从哪儿冒出来的?”   这一跪无疑是整部影片最重磅的一枚催泪弹,之前一直强撑着没哭的男观众,看到这里也终于忍不住了,泪如雨下。   Bomb 8   方登向母亲痛哭忏悔   一家人去为仍然活着的女儿起坟,坟里埋的是方登儿时的用品。虽然她离开的时候还没有开始读书,但是母亲却把她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都买了一份,和弟弟一样。看到这个,方登终于忍不住了,她走到一边,蹲着哭,真诚地向母亲忏悔:“看到弟弟活着,我很高兴,那是我弟弟啊。妈妈,对不起,对不起,这么多年你是怎么过来的呀?!”母女俩抱头痛哭的一刹那,观众无不动容,但这一次,是温暖人心的流泪。   ■故事梗概   1976年7月末,唐山这个夏天热得有些不同寻常。 卡车司机方大强(张国强饰)和妻子李元妮(徐帆饰),与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挤在狭小的房子里,一家人温馨和睦。方大强这次出车回来,给娘仨带来了普通人家难得一见的物件--电风扇。姐弟俩抱着一路撒欢似的跑回家,惹得旁人侧目。李元妮看着孩子和丈夫,心中满是对未来好日子的憧憬。她不会想到,几个小时以后,一家人的幸福会以怎样惨烈的方式被撕碎。   7月28日3时42分54秒,唐山大地震爆发。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方达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从哪边开启,都意味着另外一个凶多吉少。救哪个,决定权只能交给母亲。李元妮依稀听见方达微弱的喊声,四周余震不断,若不决定可能带来更大伤害。"救弟弟吧……"两个神志清醒的孩子清晰地听到母亲的宣判。命运让她成了最残忍的人。夹裹着灰泥的大雨倾盆洒落,黑色的天幕下哀鸿遍野。   震后,李元妮独自抚养着独臂的儿子方达(李晨饰),坚强地生活着。劫后余生的方登(张静初饰)被军人王德清(陈道明饰)夫妇领养,进入一个全新世界。23秒的天崩地裂,让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直到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他们的生命轨迹才重新有了交点……   四地观众看首映   (徐绍娜整理)   唐山万名观众齐呼"忒中"   7月12日晚,电影《唐山大地震》在河北唐山举行全球首映,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不但感动了现场万名唐山人,临近终场时,连老天爷也被"感染",一阵电闪雷鸣后瓢泼大雨不期而至。   当晚,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放映完毕,在万人广场上,99%的人都哭了,全场观众起立并报以长时间的掌声。在万名眼噙泪花的唐山人的期待中,冯小刚携主演徐帆、张国强、陈道明、张静初等主创上台,与经历过大地震磨难的"亲人"见面。满口唐山话的冯小刚真情表白:"2007年秋天,你们留给我的'作业 '今天完成了,不知道中不中?""中,忒中啊!"万名唐山人齐声回应。当荡气回肠的主题曲《23秒,32年》响起时,现场的观众仍沉浸在剧情中,久久不愿离去。   香港   观众哭光一箱纸巾   《唐山大地震》7月4日在香港连续举行了4场点映,对于该片超强的催泪功力,看片的媒体纷纷表示:"虽然看预告片时就知道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影片,但还是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   在影片结束几十分钟后,仍有观众在默默流泪,后续采访中,也有记者因数度哽咽而无法提出问题。到场观众的反应也早在导演冯小刚的意料之中,开场前冯导特地为到场观众准备了满满一大箱纸巾,观影结束时,这箱纸巾几乎都被用光。据说,舒淇也含泪表示自己哭掉了两包纸巾。   在散场后的座谈会上,不少观众在留言板写下感慨字句送给冯小刚,其中有一帖更是吸引了众多的目光"相当感恩、珍惜生命",还有的观众对记者表示"香港人实在太幸福",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回家给亲人一个温暖的拥抱。   北京   女观众哭到扶墙出场   7月初,《唐山大地震》在北京举行了多场试片,影片广获好评,观众无不被剧情感动,纷纷泪洒影院。   据现场的记者描述,冯导的这枚传说中的催泪弹果然厉害,散场后有女观众哭到眼肿如桃,走路几乎都要扶着墙。记者上前询问,她只摆手不答,影片之"撕心裂肺"可见一斑。记者了解到,片中的催泪细节众多,无论是地震的惨烈景象还是母亲选择救弟弟放弃姐姐以及到最后的母女相认,母亲跪地向女儿道歉……感人的情节几乎没有间断,有观众表示:"尽管期间也穿插有冯小刚式的冷幽默,但刚刚感觉到些许轻松又会被拉进一个新的沉重画面。"   上海   观众三分之二时间   都在哭   继北京的看片会后,片方在上海、南京等地也组织了业内人士看片,前去观影的业内人士也无不泪洒当场。   观众陈小姐表示,自己原本是抱着和冯导"较劲"的心态去看片的,"之前想看看自己的眼泪能忍多久,但根本忍不住,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完全身临其境,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哭。"   据知,由于观影人数较多,不少人都是站在过道上看完全片的,而且在影片放映结束后,不少观众自发鼓掌,这样的场面实属罕见。连挑剔的业内人士也用"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编剧功不可没"来评价整部电影的效果。   ■题外话   冯式植入广告可圈可点   也许看得泪眼朦胧的观众们,还是会眼尖地看到冯式广告的植入。《非诚勿扰》中令观众诟病的植入性广告,价值是5000万元,而《唐山大地震》中,却植入了近1亿元的广告。   ●次数最多--剑南春   第一次出现是元妮与追求自己的隔壁店的电工吃饭的时候,给了酒瓶子一个正面特写,商标非常清楚。第二次则是在元妮与方达一家三口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又是一个商标也相当清楚。还有一次是方登出现后,一家人去祭拜大强的时候。随着年份的不同,这种酒的包装也明显与时俱进着。   ●惊鸿一瞥--工商银行   出现在方登的养母病重时,特意取出了一只手表和一本存折。手表是老式的,看不清楚商标,镜头的焦点都在手表下面压着的存折上。   ●最常规的--宝马汽车   正如每部电影里主角都要开车一样,当儿子方达事业有成后回家省亲,所开的车当然也要有气派。当他把车停在家门口的时候,车的品牌也同时出现在了银幕上。   ●最雷人的--中国人寿   这一植入相当刻意。方达在杭州开了一家旅行社,有一天下属特意跑去问他,要为客人买什么保险时比较合适,方达说:"就买中国人寿吧,踏实!"赤裸裸的广告雷倒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最有趣的--张艺谋   有趣的是方登因为高考压力很大,养父和养母准备带她去看一场电影轻松轻松,但是方登却拒绝了,就在她骑车离开电影院的时候,镜头从一部电影的海报上掠过,但观众却清楚地看到了下面"导演张艺谋"几个字。●最美丽的--杭州   尽管一直有人不明白,《唐山大地震》为什么要拉到杭州去拍,而且还拍了不少的镜头。但不可否认的是,冯小刚还是把杭州拍得挺美的,学校、医院、西湖、寺庙--总算也对得起杭州给的那些赞助费了。   ●最功能的--iphone   生怕大家不知道用iphone 怎么看照片,为了给妈妈元妮展示一下自己在加拿大的生活,方登特别用了一个iphone,还特意横过来让照片全屏显示,并示范如何给这些照片翻页。   ●最普通的--kappa   反正主角们也都是要穿衣服的,那么方达穿一件kappa的运动服--虽然商标很清楚--也没什么出奇的了吧。

 冯小刚:我希望这个电影能够点燃大家心里的善意 [b]  逐一回应热点疑问[/b]   “我对母亲的情感在电影里面也有表现,我相信有正常感情的人,对母亲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 刘嫣   经过几次的媒体、影评人试映和观众点映,7月22日即将上映的《唐山大地震》经过了一年多的筹备和拍摄,终于在近日揭开面纱。交出成绩单的冯小刚导演,同时也面对了很多赞扬与一部分的质疑。昨天在专访环节中,有部分记者的发问比较尖刻,冯小刚导演有点“毛”。他语带深意地“讽刺”说:“人群里什么样的人都有,观众也有这样的,他们在这个电影看不到感动和温暖,看到的都是不好的。”   质疑一   植入广告   植入广告将成为中国电影产业链里面的一环   在众多问题中,冯小刚导演自己愿意聊也聊得最多的,还是植入广告的问题。这个问题曾让他在拍《非诚勿扰》的时候大动肝火,但到了《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显然他已经有了经验,而且知道怎么去对付这些广告商了。据说,《唐山大地震》仅凭植入广告的部分,就已经收益一亿。   “这个问题在别的场合我很不想说,但是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中国电影的产业链太薄弱,在好莱坞电影收益有十多种渠道,除了票房,植入广告是一部分,还有DVD和电视频道的收购。但是在中国只有票房,因为我们要面对盗版,要面对电影院偷漏瞒报,要面对电影频道的低价收购。最近有传言说《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票要涨价,其实不是我们涨价,是我们和电影院谈的最低限价涨了五块钱,但是给误导成了我们要给观众涨价。电影院卖五六十元一张票,但我们却只能收三十五元一张票,其他的都贡献给爆米花和可乐了,可好莱坞大片的最低限价都是四十五元一张票。其实真是挺险恶的,所以植入广告是我们的一种自我保护。”   冯小刚表示,植入广告今后会成为中国电影产业链里面的一环,但是导演在这方面应该要做得好一点。广告和电影结合得好不好,和导演的功力有很大关系。“好比说片中娘俩喝酒,反正都要喝酒,为什么不找个品牌来赞助?而且剑南春是个老牌子,这种结合对电影有很大帮助。”有记者问小刚导演自己认为片中剑南春和中国人寿结合好不好,小刚导演说:“剑南春的我认为结合得非常好,在座的能不能找出更好的结合方式?那我下回电影里再用。中国人寿也是华谊兄弟多年的合作伙伴,我认为方达开旅行社说这话,也没什么不合适。这两个广告与电影的结合,我自己觉得还行。你们看到的,都是用得比较合适的。有一些不合适的,我都已经坚决推掉了。” [b]  质疑二   情节平淡[/b]   观众的感动是自己最看重的,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除了植入广告的问题,电影在试映后,有一部分影评人和记者认为影片拍得有点像电视剧,线索过于复杂,地震之后的部分拍得也比较平淡。对于这些质疑的声音,冯小刚导演认为观众的感动是自己最看重的,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我觉得所谓的结构其实不本质,本质的是能不能打动观众。就好像踢球,什么阵型不重要,拿到冠军最重要。"他强调自己在拍电影的时候,脑子里面想的就是怎么去打动观众,而不是想着影评人会怎么说自己的电影。   "在原著里,方登的养父有猥亵她的情节,这多脏啊!我作为导演特别不接受这样的情节,但可能拍艺术片的导演喜欢,《唐山大地震》如果拍这个就是对死难者的亵渎。就好像《集结号》里,有人说谷子地最后应该冻死在寻找的路上,可我觉得让他最后站到荣誉上是中国人需要的。同样这次也有人说应该让元妮活到80岁都不知道女儿活着,这样评委们可能会喜欢,因为冷漠,他们觉得冷漠了就是高级的。但是我不管别人怎么拍,我只拍我最真实的情感和本能。谁规定了电影怎么拍?电影怎么拍都行,观众就是最好的答案。"   似乎为了回应记者提到的"有质疑的一部分人",冯小刚导演还带点讽刺的意味说:"人群里什么样的人都有,很多人看了这个电影都不以为然。观众也有这样的,他在电影里看不到感动和温暖,看到的都是电影的不好、平淡。"   质疑三 [b]  儿童不宜   划到"儿童不宜"是科学的,拍戏要考虑到观众的感受[/b]   在香港,《唐山大地震》被划到"儿童不宜"的类别中去,冯小刚导演认为这是科学的,至于在内地上映的时候会不会对小孩子产生一些不太好的影响,他说这需要市场去检验。在《唐山大地震》中,四分钟的地震场面里有不少人被压死砸死的直白场面,看起来相当惊心动魄,有些表现四川地震的场面,也容易让人产生不安。"所以为什么你们看到我把那些照片处理虚了,就是考虑到观众特别是四川人民的感受。"   曾经表示过电影在人们生活中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的冯小刚,被问到《唐山大地震》是否也可有可无的时候,他说:"大多数电影是这样的,但这部电影对唐山来说应该不是可有可无的。感动会影响人,很多人都说看完这个电影想回去抱抱父母和孩子。我们这个社会还是爱多一点,温暖的东西多一点,虽然很多时候我看到的是冷漠、恶毒,但其实大多数观众大家心里都很善良。我希望这个电影能够点燃大家内心的善意。"   他还表示电影中加入了很多自己个人的情感经验。比如他自己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吃冰镇西红柿的人,所以片中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元妮给方登准备了冰镇西红柿。此外,"我对母亲的情感在电影里面也有表现,我相信有正常感情的人,对母亲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泪点以外 你不可不知道的还有这些   当你为被喻为“史上最强大催泪弹”的感人故事哭红双眼时,当你在享受剧组与IMAX合作打造的超强特效时,你不可不知道的还有台前幕后付出的那些笑与泪,以及隐藏在大银幕后的那些趣事和囧事。看完影片台前幕后的那些事,相信你将对这部片的了解在感动之外又会多了很多……   起点·缘起篇   拍摄计划酝酿多年,一度被搁置   原名《余震》的《唐山大地震》是国家广电总局酝酿多年的项目,而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前,冯小刚就有了拍摄计划,原因在于“这个故事很感人,我和十拨朋友讲过这个故事,每一次都能把所有的人讲哭了。”   回忆起影片酝酿之初的情况,冯小刚说:“很多年前我看过作家张翎写的一部小说,小说的名字叫《余震》,看完以后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一个冲动,想把它搬上银幕。但是制作这样一部电影,它需要巨资的投入,钱少了拍不了,所以当时没敢碰这个题材,但这个小说深埋在我心里头。2007年秋天,唐山想拍一部纪念唐山大地震的影片,为这个事找到我。这样这部小说在我心里又复活了。然后我向唐山推荐了这部小说,得到了他们的响应,他们也觉得这部小说非常好,就促成了这件事。所以我很幸运发现了张翎的小说,同时也很幸运我们有唐山提供雄厚的资金。”   虽然是酝酿好些年的片子,但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华谊兄弟一度计划暂停这个项目,避免跟风嫌疑。不过,冯小刚认为现在还是需要这样一部能够体现民族精神的作品,多方商讨后,终于才坚持了下来。   亮点·特效篇   冯小刚为影片挑选最贵特效   对于影片特效,冯小刚坦言是当导演以来的最大挑战,“拍《集结号》的时候,脑子里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东西,但拍‘大地震’,之前设想了很多,结果拍的时候,这个需要钱,那个也需要钱,老觉得钱不够,头疼!”但最后,冯导还是挑选了最贵的特效。   冯小刚认为,地震要拍得不像故事就不成立,所以一定不能拍成《2012》那样的,“好莱坞的人跟我讲,特效分两种,一种是《2012》那样的,一看就能看出特效来,另一种像《拯救大兵瑞恩》,是观众看不出来的。我就说那我要后面那种,结果人家说这种的贵,震前搭一条街2000万元,地震特效3000万元,再加上道具,这一部分已占到总预算的三分之二了。” [b]  水点·花絮篇   拍摄两大难:[/b]   “雨水”和“外国顾问”   冯小刚拍的是灾难片,但在影片拍摄过程中,让他哭笑不得就是“天灾”和“人祸”——连绵不断的雨水和意见不和的外国顾问。   在拍摄地震戏份时,原本是不需要雨水的,可拍摄期间经常下雨,剧组在等待过程中成本急剧上升。首先是租用机器的费用,剧组拍摄租用了英国产名为 “Motion Controle(摄影机运动控制)”的机器,一天租金3万多元,两名操作的英国助手工资一天1000美元。剧组原计划租5天,由于下雨耽搁了近6天,20多万元就打了水漂。此外,雨水还让冯导提心吊胆了很久。据悉,为求真实,投资方在两三百米长的街道旁搭建了十多栋楼房作为实景,盖的楼房其实是半布景、半真楼,既没浇筑也不挖地基。但在拍摄中,上百名演员和工作人员、机器设备全部要上去,再加上秋季多雨,大大增加了楼房垮塌的危险。为此,冯导可是每天忐忑不安啊。   另一个让冯导头疼的是言语不通的外国顾问。对于拍摄地震,剧组特意邀请了欧美和韩国的技术顾问协助,但双方时常争吵,有时发火了还会威胁冯小刚,说要是用对方的建议就撂挑子,冯导只能两头劝,耐心当起了“和事佬”。 [b]  热点·道具篇   剧组网上征集“四大件”[/b]   为真实还原30多年前的社会风貌,2009年3月,冯小刚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出道具“紧急动员令”,不久后剧组更在网上建成“《唐山大地震》道具在线征集”网站,面向全国征集自行车、旧电视等“旧物”。原本还对道具收集忧心忡忡的冯导,之后彻底被热心人“打败”了,戏中几乎所有年代“旧物”都是征集而来。   “动员令”发出后短短几天,就有很多热心人打电话给剧组或报社,表示要把家中闲置的“飞鸽”、“永久”牌等旧自行车捐给冯小刚。这让原本对于征集那个年代特殊记忆的旧物不抱什么希望的冯导心花怒放,他迅速和剧组及出品方开会讨论,以最快速度筹建了“《唐山大地震》道具在线征集”网站,一方面方便社会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得到影片征集信息,另一方面也让握有“年代宝贝”的热心观众找到出手的平台。在该网站上,剧组按征集地区将道具分成“限京津唐地区”和“全国地区”两大类。向“京津唐地区”征集的是那个年代的“四大件”——自行车、电视机、收音机、缝纫机,并详细标明需要“飞鸽”、“永久”牌自行车200辆,日立牌电视机、双卡录音机两台等;另外双缸洗衣机和单门冰箱也在清单中,更有趣的是,所需物品中还包括“第一代变形金刚”。面向“全国地区” 征集的旧物则主要是各种车辆,如“老上海”、“红旗”、“伏尔加”,还有那个年代的公共汽车、洒水车、消防车、起重机、拖拉机、摩托车等,甚至包括直升机和运输机,这些物品与剧组的关系均是“无偿捐赠”。   冯导亲手设计“荣誉证书”   网上征集开展两个月后,影片需要的具有年代特征的自行车、电视机、缝纫机、电风扇、收音机、洗衣机等“大件”道具都已集齐。为感谢及奖励已捐赠者、鼓励潜在捐赠者,冯小刚亲自设计了上世纪70年代风格的荣誉证书,颁发给被录用的道具的捐赠者。   “冯氏”荣誉证书具有复古气息,左右配有两排胶片,还有捐字正本编号。“今收到解翔珺先生无偿捐赠给电影《唐山大地震》摄制组的下列物品:飞鸽牌28男式自行车一辆。谨以此证书代表本摄制组对您和您的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将会以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为观众拍摄出一部优秀的电影。”   征集完“四大件”等大件物品后,剧组开始启动第二批道具的征集,包括老车票、粮票,老式的BP机、手机、Walk-man、旧式衣服,如上世纪 80年代的连衣裙、凉鞋、皮夹克、运动服等。不少家庭表示剧组可以直接去家里挑,“看中了就直接拿”。面对诸多真品,冯小刚开心地表示,“本来还发愁道具量太大做不过来,现在最好的道具全来了,感谢无偿捐给我们的所有编外人士!”   焦点·人物篇   群众演员敬业感动主创   影片中的群众演员全部来自唐山,大多数人有家人在那场地震中罹难或幸存,因此,他们拍摄起来比主演更有感触,而他们的敬业也令冯小刚及一众主创深深折服。   在拍摄计划进行到震后戏份时已是10月份,唐山的天气已经比较冷了,但影片反映的是7 月份的事情,很多群众演员穿的还是裤衩背心。特别是在拍摄震后大雨的那场戏时,因为很多人的走位都需要布置,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但镜头前却一开始就得下雨,于是所有人就一直淋着雨。面临如此艰苦的条件,所有群众演员依然毫无怨言坚守阵地。回忆起那场戏,剧组很多人都称看得很不忍心,主演张国强也特别感同身受,他说:“有一个男群演给我印象特别深。他穿一件大短裤,白色背心,本来晃一下摔倒就行了,但他完全是真摔,流的全是真血,佩服他。”   此外,还有一场“烧纸祭奠戏”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冯小刚回忆说:“拍这场戏时,我们请了很多群众演员。我跟他们说:‘如果你们也有地震中失去的亲人,也可以跟他们说说心里话。’可是当他们开始说起来后,基本就停不住了,而且是声泪俱下。他们跟亲人的那些话,每一句其实都像锥子似的扎你的心。”当时冯导一喊开始,大家就已经哭成一片了,有一个老奶奶泣不成声,后来徐帆也泪流满面地去搀扶这个老人。 [b]  冯导原来属意汤唯演方登[/b]   汤唯复出后,无意中也成了“大牌”,因为张艺谋和冯小刚两位大牌导演都曾传要找她拍新片。其中,《唐山大地震》中张静初饰演的方登一角,冯小刚本来就属意汤唯来演,但后来换成了张静初,这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而冯导时至今日仍觉得“汤唯很适合这个角色”。   近日,冯小刚接受某周刊访问,谈到“换角”一事时虽称赞张静初演得不错,但言语间仍力挺汤唯,“我为什么觉得她能演好这个角色?她多委屈啊!这个角色就得特别委屈的演员来演。” [b]  冯小刚一夜“搞掂”王菲唱片尾曲[/b]   据冯小刚导演透露,6月中旬,在剪辑完成第一版的《唐山大地震》之后,他总觉得片子里还差了点儿啥,想来想去,也不确定。有一天,他在朋友家喝酒、聊天,不知不觉已到凌晨3点,谈性甚浓的朋友说:“我放一首歌给你听听。”夜深人静时,音响传来天籁之音,冯导顿时被震住了,他急忙问朋友,这是什么歌?谁唱的?“这首歌实在是太好了,我当时就明白,《唐山大地震》差的就是这样一首歌。”一曲听罢,冯导已彻底酒醒。   朋友说,这是《心经》,王菲唱的。冯导立即拿起电话(完全不顾已是凌晨3点),打给华谊的老板王中磊,说:“我想请王菲唱《心经》,作为《唐山大地震》的片尾曲。你赶紧帮我联系一下这事。”时间紧、任务急。天亮之后,王总通过各种关系找到王菲的经纪人,然后又辗转找到王菲本人,说明来意,向其邀歌。王菲很爽快地答应了,可是,王菲表示,这首歌的版权属于陕西的法门寺,如果要用作电影的片尾曲,必须获得法门寺的同意。于是,王总又把电话打到了法门寺,经过多番沟通,法门寺方面终于同意了此事。这时,已是华灯初上了。   当晚,王菲就来到了冯导的录音棚,亲自演唱了这首《心经》。冯导表示:“用《心经》做片尾曲非常适合,一是《心经》能开启人的智慧,让人心里一亮;二是佛经本身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有超度逝者的意思。这次能请到王菲来演唱片尾曲,是我们之前从未想过的,这也算是彼此的一份缘吧。”   传小男一号是冯导骗来的   戏里的小男一号小方达的扮演者是北京中视金环童星酷签约儿童演员张家骏。在影片即将拍摄结束后,他与中影集团、华谊兄弟公司一并被告上法庭,原告就是张家骏签约的经纪公司。原来,外界传冯导是越过经纪公司,把小家骏“骗”来的。   据报道,2009年4月《唐山大地震》开机前,因戏里需要儿童演员,所以剧组展开儿童演员海选。由冯小刚导演委派选小演员的副导演在北京中视金环童星酷挑选小演员,在该公司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下,通过面试、复试、定妆选定公司签约儿童演员张家骏,饰演影片的小男一号小方达。后来,《唐山大地震》剧组在与张家骏签约时却抛开他签约的中视金环经纪公司,私下与他的监护人签署了演员合约。为此,北京中视金环影视公司认为侵犯了他们的权益,搞得双方对簿公堂。好在最后双方经过协商,握手言和。   张子枫:   给眼睛化妆这一部分特别好玩,有点像鲸鱼,肿了,就觉得挺好玩的。我还从来没当过肿鲸鱼呢!还有最好玩的是吃冰糕,我都给吃了,什么味儿的都有。白色的绿色的粉色的,我都尝了,特别高兴。有人骗我说吃了会拉肚子,我不信。还有压在石头底下的时候我会唱歌,玩游戏,玩土,还跟我弟弟玩石头剪子布,瞎玩就忘了眼睛睁不开和水泥板在上面了。当然要是导演叔叔让我哭的话我就不玩了,我得酝酿情绪。   张家骏:   拍摄时有趣的事很多,例如吃冰棒,吃了20多根才过关,然后拍完回家就拉肚子了。
  徐帆:内心一直澎湃,表演一直冷静   冯小刚用“接地气”来形容身为妻子的徐帆,更表示“她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电影的魂”。而她被别的演员夸赞最多的还是在表演的“爆发力”,作为撑起整部戏的关键人物,她并带着一众演员在平实的表演里走得更远。   “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是徐帆电影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电影中饰演龙凤胎的妈妈李元妮,背负太多悲情,却仍有让人感动的个性。“救儿子还是救女儿”的选择题成为她心中永未曾结束过的痛楚,与张静初的那一场母女相认的戏,成为电影重磅催泪弹。徐帆说自己能出演这个角色是一种缘分,“拍戏就是我的工作,拍戏瞬间的冲动吧。”看过电影的人相信那是一种必然。   角色:内心一直很澎湃   记:你和冯导合作过那么多部电影,这次合作有没有发现他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徐:他没怎么给我约束和一些条条框框,给了我极大发挥空间。其实拍喜剧和灾难片,对于导演来说,可能都要十分严谨地对待。这个问题更适合去问他本人。当然会有不同,因为从影片的题材上首先就不同,合作的演员也不同。另外这样一部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唤醒观众的共鸣吧,所以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所持有的表演状态和表演态度都是“新”的。   记:看到剧本后,你的心情怎样,为这个角色做了哪些准备?   徐:我很为剧本里的人物所感动,因为剧本里的角色有温情的时候有悲伤悲痛的时候,我内心一直很澎湃,这种心情从开始持续到最后。不必说特殊的准备吧,就是说唐山腔,没有情景环境,我很难有那个情绪。我要先去把那大段台词一起全部攻克,但我并没有刻意地去学习,因为之前有过保定话的基础,唐山话说起来并没有特别的费劲,你知道语言是很需要语境的,不过后来都在现场现学现卖,和大家边聊边感受,就会在表演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剧本只是一个很主观的形象,真正的情绪也好,状态也好,是现场的氛围和所有地演员大家一起创造的。   表演: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状态   记:从青年到老年,你出演的角色时间跨度很大,有哪几场戏觉得特别难演?   徐:这个角色看似外表特别坚强,内心却非常轻,这种轻表现在她的孤单,她必须带着她的孩子从完全的零开始建立那个家,没有这个经历的人就很难演出来,内心戏可能难度比较大。但如果说哪几场戏特别难,我倒没有什么体会。因为整部电影相当顺,太顺了,就是一个很流畅的整体,所以没有碰到断层的地方。我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戏份并不是最多的,说起难演的戏份,其实每场戏都很难演,也都不难演,只要保持了一份平和的心态已及表演过程中的冲动就可以把自己的角色拿捏好吧。   记:这个人物经历了丧夫、丧女的心路历程,你如何使自己一直处于那样一种失去的状态?   徐:其实这个人物一直处于一种失去的状态中,即使是救回了两个孩子,但丈夫失去了,家庭失去了顶梁柱。即使全家人都健在,那个苦心经营的家也失去了,无论何时何地,她都失去了很多东西。作为一个母亲、妻子又是一个家庭主体,我的心都好像被挖去了一块。只要你走进剧本,你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那样的失去的状态。   表演是演员的一门功课,在任何一次表演过程中,我都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状态,都是很自然的一种现场情绪的表现。看到很多群演的真实表演,因为很多人都是亲历过唐山大地震或者身边有亲人经历过那样一场灾难,所以在现场,用眼睛看到的更加直观,看到他们的状态就足够我用了。   记:你成为了引发最多眼泪共鸣的部分,你在表演时,如何控制那个度?   徐:这个片子中,有的时候我需要很压抑自己。我并没有刻意去控制。只是戏外有一份平和的心态,然后才能在表演过程中冷静地应对每一场戏。《唐山大地震》诉说的亲情不是某个人。大爱的母亲和不能原谅母亲的孩子,这个矛盾冲突更加让人为当时的灾难痛心。其实我没有刻意要把《唐山大地震》塑造成一部催泪电影,只是当时那种情绪,会自然而然地吸引人到那个情景里去,为里面的人物哭为里面的人物笑。而母亲可能永远是付出最多的那个吧。   记:电影中还特别设计了你不肯嫁给邻居的段落,这对塑造你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徐:更加突出这个母亲的良苦用心,电影里的矛盾可能会更集中了。因为我连孩子都只能救一个,我只能尽我的能力去救那个我知道是活着的孩子。这样的话,我觉得这个人物只会倾尽全力地把孩子放在首位,什么都为孩子考虑着。自己的事应该就不那么重要了。我塑造了只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你刚才说到的那场段落,只是一个母亲本能的所作所为。你想啊,她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了,又何谈去嫁人呢?   对手:年轻演员的表演让我很尊重   记:有人说和老一代的演员相比,张静初和陆毅的演技显得有些稚嫩,你认为呢?觉得他们两个表现得怎么样?   徐:其实演技还是脱离不了生活的累计和沉淀。我不能去评判他人,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一直在学习的演员。在这部戏当中,比如说李晨还有其他几位年轻的演员,他们的表演让我很尊重,他们的表演完全褪去了青年的稚嫩和华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朴实的,稳当的表演气质。   记:原著和电影相比有很大不同,在你来看,电影改编后的效果是不是更好了?   徐:原著和电影都有长处,通过不同的媒介表现出来,效果也会不一样。希望电影版能给大家更大的冲击。这就好比羚羊和金钱豹,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你要我做比较,我认为并没有可比性。   母爱:我希望自己少一些啰嗦   记:拍完这部戏和看过影片之后,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徐:活着真的很美好,珍惜生活,更多地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更加能够理解母亲,更加能够体会到母爱的深重和伟大!   记:现实生活中,你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徐: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多笑,我特别喜欢笑的孩子。笑是表达一种快乐,我能直观地感受到她的内心世界。我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会去倾听她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想的。小孩子跟大人的世界不太一样,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我是一个很善于倾听的母亲,很快乐的母亲,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   从出生到现在,我花了40多来体验母亲的生活,这个电影的创作过程是很自然的流露。我听不到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儿子的声音,那时容不得你去复杂地去想。至于对待孩子,我觉得严厉和关爱是对等的,长远来看,你和孩子是要交心的,不是要成为仇人。很多母亲都会啰嗦,我希望自己少一些啰嗦。   名利:得奖的事情从来没想过   记:有没想过这部电影会给你带来很多荣誉?   徐:得奖的事情从来没想过,用很特别松弛的态度来演。这个戏不是让你花哨去演的。剧本的结构和细节非常丰富了,老老实实把故事透过我的身体表演出来。我的创作方式就是快冲快进,从戏里抽离出来时,还能够投入去做别的事。好多东西剪掉就剪了,留下的一定是更重要的,我不会和剪掉的戏去较劲,全都留下观众肯定就坐不下去了。   张静初:人从小到大都在不停地失去   ■新快报记者 梁晓雯   在电影中张静初饰演被母亲放弃的女儿——一个因为地震和亲情双重伤害之后紧闭心门,甚至有些冷酷倔强的角色。冯导说她是一个“体验型”的女演员,她的表现可圈可点,看似普通的外表下面是一个被困32年始终不得爆发情感的囚徒。   “不是我不记得,而是我忘不掉。”这是心灵受到巨大创痛后无法原谅的心情,也是张静初在《唐山大地震》中的人物写照。   选角:在众多选择中冯小刚肯用我,就是一种信任   记:听说导演选过很多女演员,你认为自己身上是什么吸引他最后选择了你?   张:之前陈国富导演约我一起吃饭,还要求我要卸妆参加。去了才发现冯小刚导演也在,他给我讲了这个故事后我感觉非常震撼,才知道他在筹备这个戏。冯导之前看了我演的《孔雀》、《门徒》等,觉得我还比较适合这个角色,之后就很自然地发剧本给我。我想有和我竞争的人,只是我不知道是谁。没选上并不能代表演员不好,导演一定是选最合适的,所以主动权不在我这。   记:看到剧本后你的心情怎样,做了哪些准备?   张:我看完剧本就嚎啕大哭,心里痛得不行。当时看了很多资料图片,而且当时在汶川大地震中有太多类似的生离死别的故事,去相信这个故事并不难。我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理解母女情,寻找妈妈传达给她的一种信息——自己在妈妈的心目中一直都活着。后来跟导演一起聊出“收藏课本”的情节,让她相信自己活在妈妈心中,找到她内心过程的逻辑性。   记:都说小刚导演是一个特别会磨练演员的导演,你有体会么?   张:他的要求就是把这个人物处理得非常淡化,希望这个女孩是那种与人擦肩而过并不会让人觉得是有故事的人,把人物的力量都放在最后来爆发。我一开始觉得应该让大家看到她内心的纠结,但导演可能认为把过于复杂的内心全部表现在外反而太单一了。冯导是一个很了解生活的导演,用很日常的台词却能打入人的内心。比如陈道明老师有一场戏是战友约他一起过年,他说:我就不去你们家过年了,登回来了,我们这也是一大家子呢。这是冯导加的台词,原本只能算上两个半人,可父亲却说是一大家子人,让人更加心酸。   记:拍摄过程压力大吗?最难演的部分是哪里?   张:更多压力可能是这个人物非常不好演,尤其是到最后母女相认的那段,心里很难迈过这个坎,因为我觉得剧本里没有特别能说服我去和妈妈相认。我和导演一直在聊怎么样能让女儿原谅妈妈。这部电影与冯导以前的电影很不一样,他个人也是非常非常重视,要不然他找来的演员也不会完全不考虑知名度,并没有整合最强大的明星阵容。他对待这个事情很严肃的。他选了我就是一种信任,在众多选择中他肯用我,也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我的压力。   拍档:   陈道明有才华,徐帆有爆发力   记:你如何把控角色的心态变化和年龄跨度?   张:当初17岁的角色有考虑找别人演,但是看过我演的《芳香之旅》还有《红河》后,觉得我的可塑性很强。方登的心路历程并不像原著中那么清晰,但是整个剧本“群相式”的人物力量比原小说更为加强大。对于地震,我想生死对于我们来说是又远又近的事情,生离死别的概念是一个残酷的话题,但实际上离每个人很近,这也是很多人看电影感动的原因。   记:陈道明是演戏很厉害的演员,与他的合作感受最深是什么?   张:陈道明是一个很有自己主意的演员,基本上不会按照剧本出牌。他能把自己很多个性,很多个人魅力都放进角色里。他与原剧本中的人物性格相比,改动非常大,有很多自己的理解。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仅仅是对手戏,而是他本人非常有才华,电影中挂着的书法全都是他自己写的。我非常震惊他的字写得那么漂亮,我爸曾说字是人的另一张脸,我就指着字逗陈老师说“您不仅脸长得帅,这张脸更帅。”   记:你与徐帆最后相认的一场戏是情感张力最大的一场,两人如何给对方互动?   张:徐帆的表演就是一个火山,能把冰山都融化,她太有爆发力了,也许作为这个女儿很多人会觉得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的母亲,可是当你看到像徐帆那样一个妈妈在你面前声泪倶下、撕心裂肺地问你这三十二年到底去了哪,一下子得到融化的主音,因为明白了这三十二年妈妈是怎么过来的。导演觉得我不一定要哭,不一定要融化,但是我没法控制地流泪。   遗憾:希望电影能有四小时   记:看过影片感觉如何,哪场戏最打动你?   张:我还没有机会看,我想之后去看IMAX版的。我觉得最感动的有两场,一个是帆姐饰演的母亲给女儿道歉下跪,另一场是女儿在墓地原谅妈妈。帆姐的情绪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引人入戏,让我一下就控制不住了自己的情绪,自然而然也就原谅了母亲。而墓地的最后一场是在情绪上极端的爆发和释放。之前导演希望我不要太流露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我感觉自己像被捆住了一样,直到拍完这最后一场。   记:你如何看待灾难题材和里面温暖的部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看似惊心动魄的灾难片,不像是生活里的事情。在灾难外壳下,讲了一些人生的必然过程,比如人从小到大都在不停地失去,可能失去外婆、父亲,戏里看似极端的情境,其实每个人都会碰得到亲人的离别,再比如长大后组建家庭又破碎,然后又衍生出新的家庭。会唤起我们的爱,可能生活压力太大了,我们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关注别人的事情,特别没有能力去爱,甚至有些“爱无能”,像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很多人都会同情难过,会非常想帮助别人。有那么多不幸的人,应该感恩自己的幸运,涌起去爱身边的人的力量。哭完以后,心里头还是会有温暖的感觉,这就是内心升起的悲悯和爱温暖了自己。   记:有人说,电影就是个遗憾的艺术。现在回过头去看你的表演,你自己觉得有哪些“遗憾”之处?   张:当然是有遗憾的,因为有一些我很喜欢的场景,因为篇幅而没有收录,确实有一点可惜。有时候在想,要是电影能有四小时就好了,要是能分上下集就好了,那样可能人物会更完整。   李晨:被选择的那一方也是受害者   ■新快报记者 梁晓雯   在地震中失去了一条手臂,更痛失了父亲和姐姐。好多时候方达为了母亲可以放弃一切,比如结婚后有了孩子,却在过年时坚持把孩子留给妈妈照看。对于新婚家庭来说,这个丈夫太偏激了,对妻子也太过分了,但这正是因为他知道母亲对生命太过珍视。   入戏:与残疾人同吃住十多天   记:当初是如何有机会接拍到这部电影的?   李:我想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导演都给公司旗下的年轻演员给予了极大的帮助;第二可能是我和冯已经合作三次了,他对我有比较多的了解;第三,这个角色要从17岁演到39岁,年龄跨度大却只能用一个演员,我算是两头都能够演得到的一个演员。   记:接拍后你做了哪些准备?   李:拍戏之前专门去学唐山话,还上网搜集了一些资料。我的影迷得知我接拍后,帮我收集了很多相关历史资料,原著《余震》也是他们打印好交给我的。   记:电影中你是一个残疾人,戴着假肢,表演时难度大吗?   李:我专门打电话去残联,找了一个与我年龄相仿,也是上臂有残疾的朋友,和他同吃同住了十多天。我想去了解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打理自己,并体验他们所处的心态。   拍戏:   台词能把人瞬间击碎   记: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和台词是什么?   李:我与妈妈有些台词很经典,比如“没了就是没了”的寓意很深,加上是用唐山的方言讲的,这句话像子弹一样,能把人瞬间击碎,一说到这句,我都会有全身一麻的感觉。   记:倔强的男生变成执着的父亲,你在心态与表演上如何驾驭年龄跨度?   李:我们的化妆部门在角色的塑造上给了我很大帮助,减少很多压力。年少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阳光少年,导演有特殊的安排——在我脸上放了很多青春痘;青年时代是我自己的皮肤出镜,而到39岁时就要在脸上刷一层东西,是韩国公司做的,中国还没有。先涂上一种很薄的胶质物,再盖上一层粉,肤质看上去会老很多,我一照镜子就觉得自己老了,演起来就特别有自信。心态上,这个人物在成家立业以后,与母亲的谈话过程之中有些微妙的转变,就像我们小时候与父母讲话是一种语气,长大以后又变成另一个状态。我是参考这个来体现母子情的。   磨戏:   冯导一对一亲自说戏   记:都说冯导是一个特别会磨练演员的导演,你有体会么?   李:真的是。拍摄前,他会在一遍一遍的排练中去磨合我们,从中找到一个最能够体现剧情的表演方式。有一场是方达与别人通过聊往事来释放他积压在心中32年的痛苦。拍之前的几天,冯导把我叫到他的房间聊天,把自己的想法用打印机打出来,让我一遍遍地说。我们俩会不断沟通,比如这里再生活化一些,那边感情再加强一些,他会根据我的表达再做临时修改。他希望我在拍摄前几天就能把准备工作做好,但给我们的空间也很大。   记:方登与母亲相认的一场戏都是情感爆发点,讲讲那时的状态?   李:当时在拍那场戏时,现场气氛十分安静,对于每个人来讲都要屏住呼吸去体会。演那场戏的时候我挺难受的,一家人这么多年的经历,都要在那一个瞬间得到释放,需要一下子就融入到那场戏的情感之中。   情戏:   拍完后特别想家   记:拍完这部戏,哪场戏最打动你?   李:那是我和我妈的一场对话,看起来很普通。但对于一个普通的唐山家庭来说,已经承载了很多艰辛,有当年的灾难,还有之后的痛苦。儿子一直都明白妈妈很难受,也一直希望妈妈能走出心灵的亏欠和伤痛,他一直在努力拼搏给妈妈买房,又希望妈妈能找一个老伴,但是妈妈在饭桌上把儿子训了一通。其实钢筋水泥可以重建,但是失去的亲人不可能再回来了。   记:你觉得你这个角色在电影中最大的意义是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我是被选择的那一方,不被选择的是姐姐。我是幸存者,也是受害者。作为这个家庭最后一个男丁,他需要平和对待,并改变这种状态,带给母亲一种更新的生活环境。对我本人来说,最大收获是对亲情的重新认识,拍完以后我特别想家,特别想给我妈打电话、跟她吃个饭。亲人之间血浓于水的感觉太深刻了,我还让助手提醒我一个星期给老妈打三个电话。 [b]  张国强:逼真的一切让人不敢回忆[/b]   ■新快报记者 梁晓雯   他是一位父亲,在地震的23秒中一把拉开妻子,冲进屋子救孩子,却再也没有出来。这是张国强大银幕的“处子秀”,他希望得到观众的大检阅。他还借用许三多说的一句话告诉记者:“好好活!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导演指路:期待自己大银幕“处女秀”   记:当初是如何有机会接拍到这部电影的?   张:能出演方大强这个角色,要感谢冯小刚导演对我的信任。冯导看完剧本做准备工作时,对孩子父亲——方大强这个形象还没有具体的人选,有个朋友向他提到了我,冯导觉得我和这个人物很接近,这样就算定下来了。   记:看到剧本后你的心情怎样,做了哪些准备?   张:看完剧本后觉得非常的震撼,同时也很沉重。这部片子感觉很真实,23秒32年这句话汇聚了地震时和震后重建作为一个家庭所经历的一切!开拍前我会静下心来思考很长时间,试图去寻找那个年代人的感觉。我也经历过那个年代,七十年代的我还不到十岁。然后在拍摄时结合自己的想法,尽量去塑造好剧中的人物,使他更加真实。   记:第一次和冯导合作,拍摄过程压力大吗?他对你有哪些要求和帮助?   张:压力肯定会有,怕自己达不到导演的要求。虽然是第一次与冯小刚这样的大导演合作,但他的鼓励和对演员的驾驭,反而让我能够放开演,我想这就是大导演的特别之处。9月份天气慢慢凉了,冯导见没有人给我们拿衣服就大声喊:“大衣呢,没看见浑身都湿透了呀,赶紧给演员披上!”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他发脾气,却让身为演员的我们很感动。冯小刚导演是一个精力非常充沛的人,从未有过懈怠的时候,他的行为作风足以影响全剧组的人。
[b]
  大牌合作:   徐帆更像是男主角[/b]   记:你的角色最先出场,拍摄时你最难忘的是哪场戏?   张:最难忘的就是宣传片里小方登从废墟里爬起来的这场戏。吊车载的洒水机真的是往下洒豆大的水滴,很难睁开眼睛,演方登的小演员张子枫就冲我喊:“爸爸爸爸,我睁不开眼睛。”我说:“坚持一下,很快就好。”那时我饰演的方大强已经死了,所以我躺在地上不能有一点喘息,不然就会穿帮。我把气全都呼了出去,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小方登也是很争气,很顺利就拍完了。冯导对我这自创的“憋气法”也很赞赏。   记:与两个小演员的互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张:这两个孩子都太会演戏了,尤其是演我女儿的张子枫。当时除了他们还有很多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做群众演员,10月的天气已经很凉了,但是要演出夏天的感觉孩子们穿得都很单薄,剧组的毛巾大衣都有限,张子枫却把自己的大衣和毛巾让给做群众演员的小朋友用,让我们特别感动。   记:你与徐帆有一小段“激情戏”,也有一段生离死别的悲情戏,两人有什么火花?   张:徐帆对任何一个细节都特别认真,也经常会在拍摄过程中有很多更好的想法,这对演绎有很大的帮助。她是个极其亲善的人,戏外她对孩子们也是照顾有加,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她。虽然我和徐帆在剧中演一对夫妻,但是这并不会给我带来压力,拍戏就是拍戏,这是演员的工作。她也经常会鼓励我,让我放松出演。我觉得在电影中徐帆不仅是女主角,同样也是男主角,因为她不仅是母亲,同时也撑起了父亲的半边天。   情感触碰:   逼真的一切让人不敢回忆   记:拍完这部戏,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对于地震的亲历者来说,灾难过后一切都不复存在,唯一留下的就是亲情,这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所以现在的我对于生活上的期望很简单,就是亲人们平平安安,这就是福。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应当让他们生活得最好。借用许三多说的一句话:“好好活!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记:哪场戏最打动你?   张:我就是生在那个年代,电影中出现的军队大院和当年的场景一模一样,那时红旗大院、卫国大院等等的家属住宅区都是这样命名的。电影中的电影院都不高,海报也是复古的,这些对我而言都太亲切了。当群众演员换了服装,穿着那个时代的衣服走在搭建的场景中时,所有的一切都太逼真了,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就回到从前,甚至我都不敢再回忆,瞬间会觉得鼻子酸酸的。 [b]  陆毅:戏份不多,演好“绿叶”[/b]   ■新快报记者 梁晓雯   电视剧《永不瞑目》里的大学生肖童、电影《情人结》里的侯嘉,这些都是他曾经塑造过的经典大学生形象。电影《唐山大地震》中陆毅演自私自利、并不成熟的 “大学男友”杨志。不像《永不瞑目》的多情,也不像《情人结》中的深情,这回的他很“无情”。   机缘:冯导对作品是苛刻的   记:当初是如何有机会接拍到这部电影的?   陆:每一部戏每一个角色其实都需要自己去努力争取,冯导的戏我一直很喜欢,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聊起来,觉得那个角色适合我,后来就真的合作了。   记:接拍后你的心情怎样,做了哪些准备?   陆:就是很荣幸可以跟冯导有这样一次合作,虽然戏份不算多。开拍前有去研究当年的一些资料,了解当时人们的心境,更好地去融入到那个年代里面。   记:拍摄过程压力大吗?冯导与你有哪些互动帮助?   陆:压力肯定是有,冯导的风格我想大家都比较了解,在片场他不会对演员很尖锐,但他对作品是苛刻的,我们的私下交流和工作状态有些不一样,私下他很幽默真诚,但工作上非常严谨,注重细节的处理。   对手:张静初的表演不露痕迹   记:你与张静初的对手戏最多,谈谈两人合作中印象最深的场景,以及评价一下对方的表现?   陆:印象最深的,是在校园那场戏。她对自己要求挺严格,我觉得她的表演不露痕迹,会让观众觉得她就属于那个年代,非常真切。   记:你这个角色出场时间很短,如何认识并把握这个角色?   陆:这个角色有他自己的无奈,他的个性在电影里的表现可能不是那么强烈,而他的背叛却更能凸显女主角的命运悲戚。表演起来其实有一些难以把握,但拍摄过程还是很轻松的。   记:电影中你是很不负责的男人,还被陈道明打了一巴掌,与他对戏的感受如何?   陆:陈道明老师是非常出色的演员,他之前的作品我几乎每部都看过。跟他对戏特别轻松,我是遇强则强的人,所以跟陈道明老师的对手戏拍得很顺。   回归:同是大学生但心境不同   记:这回你又演回了一个大学生,是一个80年代的大学生,与之前饰演过的大学生有什么不同?   陆:没有太大的不同,可能就是年代背景不一样,自己的心境不一样。   记:你如何看待灾难题材,还有里面温暖的部分?   陆:灾难题材的电影往往会更直观地让人去感受其中温暖的部分,在一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渺小和爱的强大,都会非常强烈地震慑到观众。正因为这样的反差才会让电影在重现灾难场景的同时,以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方式来呈现。   记:拍完这部戏,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陆:那就是懂得珍惜生命和爱。   苏小卫:这是一部艺术化的主流电影   自谦业余编剧,希望高票房,无所谓获奖   ■新快报记者 梁晓雯   “这是一部艺术化的主流电影”,作为编剧,她这样评价自己笔下的《唐山大地震》。   苏小卫很低调,以前都用笔名“思芜”给老公霍建起写剧本,《那山那人那狗》、《暖》、《生活秀》等多部剧本在国内外获了几十个奖项。这次在冯小刚新片《唐山大地震》中,她终于肯署上了“苏小卫”的名字。 [b]  “涅槃”概念带有文学色彩的主流电影[/b]   在苏小卫眼中,这部电影不是全景式的灾难片,而是带有文学色彩的情感电影。“把这样一个很生活化的电影交给我做,就是要写出一部温暖、富于情感的主流电影。”   在写梗概之前,她认真读了原著小说《余震》,“小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头,汶川地震又作为一个结点,我需要做的就是把中间的故事丰富起来。这个项目从开始,包括唐山政府对以前的记忆和对今天唐山的重生,就像‘涅槃’的概念。情感,人道主义,温暖,这些都是很主流的概念,项目从形成开始就决定是一部主流的电影。” [b]  “编导”碰撞   冯导对编剧和创作很负责   《唐山大地震》不是编剧先介入,而是导演先介入的。[/b]   冯小刚导演算是编剧出身,有很多滚动向前的想象。“他想法挺多的,经常在修改的过程中会提出一些想法,我提出A,他会想到B和C。比如说电影中儿子方达回来要给母亲买房子,这场戏在第一稿、第二稿都没有。我原本写的是迁坟的戏,但冯导觉得买楼的细节比较好,这样也是对新唐山的展示,最后还加入了母亲对不愿搬家的解释。”   两个存在差异又各有成就的编剧碰头,难免会为“想法”而碰撞。但苏小卫与冯小刚“以礼相待”,甚少争论。“他有什么想法我会回去试写一下,再看效果如何。他自己有能力写,但还是打电话给我让我写,这种合作比较认真,导演在现场改一场戏也可以,一是对编剧的尊重,二是对创作的负责。” [b]  搭建框架   时代变迁中彰显亲情[/b]   相比原著,剧本有很大修改,苏小卫选择以“亲情”、“家庭”作为大主题,并以母亲、女儿、儿子三条线索展开。“项目本身决定这部电影不是个人化的创作,也决定了电影的格局。《唐山大地震》制片方已经给电影设定目标和规模,个人化的书写不能满足这个框架的需求。”   记者笑问故事线索变成三条,是不是更方便几个演员上演“时代群戏”。苏小卫解释称和电影的格局有关。“《唐山大地震》既有时代变迁,又有人物命运,还有情感纠葛,这就决定你关照的内容很多,一条线能看到点太少了,只写姐姐是个好学生,那就关照不到弟弟辍学打工的方面。如果是一个抽离时代背景的古装故事,或者是一个只写大事件的重大体裁,就不用那么复杂。” [b]  编剧心声   已经过了希望得奖的年龄[/b]   对于冯导所说过的要达到5亿票房,苏小卫称自己可没有这方面的压力。“如果看过的人觉得不失望甚至挺好的,我就很满意了。票房不是一个编剧甚至是一部电影可以决定的。有的电影是高票房的好电影,有的电影是低票房的好电影,票房是一个标准,我总不愿意用这个标准,但我希望《唐山大地震》会达到高票房。”
  已经做编剧15年,曾几次斩获“金鸡奖”、 “华表奖”优秀编剧的她,称自己已经过了希望通过得奖而得到认可的年龄和状态,“我始终是一个业余编剧,不是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我自己喜欢的选题就会去帮忙,不会因为写了《唐山大地震》就改变很多”。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