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梦里的故乡--------河州(甘肃临夏)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平    时间: 2010-7-16 10:20     标题: 梦里的故乡--------河州(甘肃临夏)

本帖最后由 王平 于 2010-7-24 13:44 编辑

河州人把姑姑叫娘娘,我的娘娘是个退休数学教授,可她近年来写了一些比较有文学水准的小文章,摘选一批关于写老家临夏的,和大家分享,也作为我献给我们论坛的开张礼物。我们临夏,也叫河州,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尤其是这几年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但那里的民风民俗,真的是别具风格。我虽然离开家乡已20年,但看到娘娘的文章,好像又回到老家一样亲切。。。


梦里的故乡--------河州(临夏)

我的故乡河州(临夏),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秀丽的小城市。

2007年夏天,我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故乡。眼前的一切已经时过境迁。当时,我的思绪充满了矛盾,我为故乡的新面貌(高楼大厦、热闹的超市、宽阔的马路、公共汽车、各种品牌的小轿车、摩托车等)而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故乡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但在高兴之余,却又情不自禁地从内心深处冒出了一股怀旧感和失落感,因为故乡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永不磨灭的美好回忆。

我凭借着自己的一些支离破碎、影影绰绰的记忆,写一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故乡河州在“人文风貌”和“传统文化”方面的一些故事。如今,许多东西已经逐渐淡漠不存在了,然而,历史仍然会诉说这里的古老。

一、
宗教气息浓郁

故乡是一个以回汉为主的多民族地区。人们都信奉宗教,世界三大宗教都有。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宗教的气息。

1.佛教

佛教始祖是释迦牟尼。佛教徒追求的目标是:生前行善做好事,来世可获得永恒的幸福。并提倡施舍行为。临夏的佛教徒都是汉民,每逢过年过节或寺庙里有节典时,佛教徒们和信仰佛教的人们都纷纷去祭拜各路神灵。对我印象最深的是隍庙。它的前两个院子里,墙壁上画的全是劝解人心的各种希奇古怪和恐怖的彩色图像。如:牛头马面、呲牙咧嘴的魔鬼等。还有在阳间干了坏事的,死后到阴间要受到相应的各种惩罚。如:杀人放火者和虐待打骂父母者要下滚烫的油锅;糟蹋五谷粮食的,要让吃毒虫子;还有干了其它坏事的:有割掉舌头的、割掉耳朵的、挖掉眼睛的等等。看了这些图像后,真是让人毛骨悚然。孩提时代,我认为地狱就是一个奇异的、鬼魂出没的世界。隍庙最后的第三个院子里,有一尊城隍爷的塑像,人们到那里去烧香、拜佛,并给亡人们烧纸。平时在家受到委曲的、有烦心事的妇女们,趁此机会,可以尽情地嚎啕大哭,给已故的亲人们大倒苦水。整个院子里,哭声动天,泪如决堤。连空气中也充满了一股悲凉的气息。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舅母带我去隍庙烧纸时,我被那种气氛和哭声吓得浑身发抖,放声大哭起来。从那以后,舅母再也没有带我去过隍庙。



佛教徒除了去参加隍庙和一些寺庙的祭奠外,在家里还设有烧香拜佛的房间,叫“佛堂”。不是教徒而信仰佛教的许多家庭,堂屋里也供奉着一尊佛像:有白瓷的、泥塑并涂有金色颜料的、还有木头雕刻的。逢年过节时,要给佛爷烧香、点蜡、磕头。在河州,“今生行善,来世会受到善报。反之,死后必遭惩罚”的这种思想,深入人心。

2、伊斯兰教(回教)

伊斯兰教的教徒叫穆斯林,是回民。他们追求的目标是:教徒必须服从真主——阿拉的旨意。提倡慷慨施舍。教徒的生活有一套严格的规则,认为遵循这些规则就可升天堂。另外,还有一套严格的社会习俗法则:严禁饮酒与赌博,不吃猪肉。妇女得穿完全遮住身体的衣服。他们最大的节日是:“开斋节”——设宴以示斋月结束。与汉民的春节一样隆重。

河州的回民,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回汉人民不混合住。他们集中在城外的八方区内。但回汉人民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是交往甚密。彼此的思想和文化,得到了有益的交流。回民对个人卫生很在乎,不但每天都要按时洗脸、洗手、洗脚,而且还经常洗澡,保持全身干净。一般来说,回民的体魄要比汉民强壮。

3、基督教(天主教)

基督教是由美国传教士传播进来的。所有基督教徒都信仰耶稣的教义:热爱上帝和人类,宽恕自己的敌人。临夏的基督教徒,人数虽少,但群众对这种教非常崇拜。基督教最大的节日是:圣诞节(耶稣的生日)。很多非基督教徒也很喜欢这个节日,主要是喜欢那种节日的亲善气氛。

河州的传教士叫海牧师(女)。她有渊博的知识,气质超凡脱俗,让人心生敬仰。她在传教的同时,还给大家传授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她遵循基督教的教义,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穷人和病人减轻痛苦。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她给我们河州人民带来了不少幸福。

那年代,中国的医药还很落后,好多病人因无药可救而命归黄泉。海牧师每年要从美国带来不少稀缺药品。如:盘尼西林、早发大安及早发夕安,送给了不少家庭。特别是“盘尼西林”,救了许多害麻疹合并肺炎儿童的命。

每周礼拜天,海牧师在福音堂临街的大教堂内,引导教徒和信仰基督教的人们集体礼拜。一起祈祷并唱赞美诗(圣歌)。她用钢琴弹着优美的曲子在伴奏,大家都十分喜爱那种圣歌。凡是去参加礼拜活动的,每人都发一张有关耶稣的图画片。如果能背诵好多经句的(圣经上耶稣说过的话),发的是一张非常精致的图片(象现代的高级贺卡一样)。我和葳姐、龙妹都获得过不少。

另外,海牧师在福音堂后面,给城市贫民的子女们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叫“培育小学”,比其它地方小学多开了:英语课和生理卫生课。这两门课由她亲自来讲。她教女学生做“月经带”,并强调在经期,一定得用蒸笼蒸过的黑麻纸。坐月子的妇女更是如此。除此之外,要求学生们天天刷牙,买不起牙粉的,可以用盐水漱漱口。这些宝贵知识,从学校一直传播到社会上的各个家庭里,只要按她的教导去做的女人们,都免除了妇科病的痛苦。坚持刷牙漱口的人们,至今大部分牙还健在。

海牧师平时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和蔼可亲。做到了哪里需要哪里去。记得妈妈生下六弟后,家里请她给妈妈讲些科学的育儿知识。她便上门热情、认真地给妈妈介绍了许多育儿知识和经验,还送了一盒美国的爽身粉(正方形花铁盒)。当妈妈提及到葳姐出生时,是由一位美国医生接生的时,她显得十分高兴,当即给葳姐起了个名字叫“美华”。

海牧师的青年和中年时代是在河州度过的。丈夫及两个孩子(一儿一女)一直生活在美国。每次她探亲回来时,总要带些名贵的花籽(美国兰、大金蝴蝶、兰色的大牵牛花等),和一些新品种的蔬菜籽(洋葱、西红柿等)。不但美化了福音堂内的花园,更多的是给河州市民们的花园,增添了美丽。因为她把河州当作她的第二故乡。她丈夫和孩子们也来河州探过亲。这件事让河州人也开了眼界。使我们见到了真实的洋娃娃。还有落在大教场(飞机场)里的小飞机。在我印象中,它和现代的教练机差不多。

解放前夕,军阀马步芳派部下军长韩起功(回民)在河州大抓兵,连独生子也要抓去当兵。老百姓就拜托海牧师,海牧师去找当权者们说情。她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冲破种种困难替老百姓说话,那些人对她说的话还是比较尊重的(实为怕洋人)。就这样,使不少独子家庭免遭了灾难。然而,到后来上门求情的人太多了,使她应接不暇。她只好关上了福音堂的前后门,整天呆在里面不敢出门。如有急事,她就搭梯子翻墙,从别人家的大门出去。

海牧师给我们河州人做了很多善事,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永远忘不了她。

在河州存在的三大宗教,它们共同具有的特点:一是着重于灵魂的拯救,许诺来世可获得永恒的幸福;二是坚持平等主义;三是要有施舍行为。简言之,就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河州的教徒也好,非教徒也好,都心甘情愿地遵守着这种教规,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对当时社会的安定、和谐起了积极的作用。

临夏小贩.jpg

二、商业繁华

从古到今,河州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回汉人民都善于经商。市场上的商品,品种齐全,名目繁多。兰州没有的东西,河州就能买到,所以,有“小北京”之称。

河州商业繁荣的秘诀是:有一批勤劳、勇敢、智慧的“行商”(当地人叫跑流水的),外地人叫——精明的河州鬼。用现代的话形容,是一批优秀的商业人才。

河州的商业形式有四类:

第一类是:不开商店的“行商”。

他们是河州商业上最重要的人物。他们从我国东部的一些大城市:上海、广州、南京、宁波、汉口等地,运来了:丝绸、毛料、亚麻布、细纹棉制品、羊毛线及羊毛织品、各种工艺品、化妆品、香料及海产品干货(海参、海米、海带、鱿鱼等)。把它们批发给零售商店,以满足各层次人们的生活需要。然后,又把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这些西部城市的一些特产运到东部城市去。这其中,“行商”们成了东西部商品交流的桥梁。对当时贸易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真是难能可贵!

那时候,不像现在有快捷的交通和互网络。火车只通到天水(甘肃的一个小县城),把货物从天水运到河州,不是一件易事。没有现代的高速公路,沿途免不了要翻山越岭。货物运输主要靠的是“马帮队”,但有些贵重货物,必须得亲自跟随“马帮队”押运。有时要夜以继日的赶路,十分辛苦。

可是,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了河州的行商们。他们凭借自己的吃苦精神和聪明才智,善于抓住机遇,最终,繁荣了河州的商品市场,自己也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第二类是:有固定铺面的大商店

这些大商店集中在由北向南的一条主街道的两侧。从鼓楼到南门这一段,是汉民商店,南门外是回民商店。商店门类很多,有:绸缎庄、毛料店、布店、药店、杂货店、食品店、粮店、当铺(作用有二:一是用贵重值钱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二是给经济拮据的人们租衣服)等。

汉民商店中,比较有名、门面装饰最豪华(全是玻璃柜)的是——“宪民号”。经营的商品主要是绸缎和进口毛料,还有其它进口商品,如:自行车、暖水瓶。南门外的回民商店,大部分有雄厚的经营资本,规模较大。他们购进的商品更高档,有:丝绸、进口毛料、进口细纹棉布、进口毛线(英国开司米)及毛织品、进口化妆品(巴黎香水、日本孔雀霜)、瑞士名表(大罗马、小罗马、英那格)等。

这些商店,与现代的商店相比,门面不是太大,但很典雅。店主们有老道而高超的经营技巧。每个店员以嘴角的微笑欢迎顾客,任你选择或离开。气氛十分和谐。我们的父亲用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干公事及教书),也开过一个商号为:“福盛祥”的布店,由于自己不懂经商,全权委托别人去管理,最后以倒闭而告终,血本无归。俗话说:“隔行不取利”。

第三类是:有小铺面的小本生意者

这些小店,主要分布在鼓楼北面的正街、东门街和西门街上。经营一些中等生活水平的居民所需要的日用品,样样俱全。有杂货铺(油盐酱醋;糖——冰糖、黑白糖、麦芽糖;核桃等干果类)、棉花铺、缝纫铺、水果摊、蔬菜摊、香蜡坊、纸货店(用竹子炸好再用彩色纸糊成的送葬品:童男玉女、马匹、房子等。)。城里的大部分居民天天、时时都离不开这些店。店主们都心照不宣的遵循:“童叟无欺”和“不厌其烦”的商业道德。

第四类是:挑着流动货架的小商贩

这是一道进入各个角落、深入每个民心的美好风景线。

先来介绍一下锦货担子和货郎柜。锦货担子卖的是一些高档小商品,如:做枕头和鞋面的缎子布头、平绒布头;绣花的丝线;还有一些高档日用品。货郎柜里的东西只是一些廉价的小商品,如:针、别针、顶针、棉线、头绳、发卡、松紧带、纽扣等。他们招引买主的方法是手摇小“拨浪鼓”,走街串巷,老百姓都能分清。锦货担的鼓声——亮脆;货郎柜的鼓声——低沉,大概是这样区分。他们主要是为一些不经常出门的小脚老太太、家庭主妇、小媳妇和大姑娘服务的。

另外,有一些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小零食的小商贩。卖的零食有:荞粉、酿皮子、甜麦子等。傍晚,还有手提有盖竹篮,卖羊头肉和热麻腐包子的。这些人,态度随和,生意也做得很灵活,顾客非常欢迎。如:有些贫寒家庭的小孩,买不起一碗荞粉时,还可以用几分小钱割个“鱼”(半巴掌大的一块,上面抹些调料)。平民老太太可以买一个或两个麻腐包子。这种做法,可以给贫穷孩子和贫寒老人们解解口馋。

除此之外,在各条街道的固定点上,有各种手艺的匠人在勤劳地干活。有钉碗匠、修鞋匠、脱笼匠(修笼屉的)等等。这些技术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有玄机。

总的来说,我们河州的大小商人都:本分、老实、文雅。当然也有极少数商人,他们会揣摩顾客的心理状态,表面上热络嘴甜,但在骨子里投机取巧、狡诘奸诈。这里有一段小插曲:有位女顾客,非常喜爱某商店的一种工艺品——瓷花瓶,去了两三次,总是挑不出哪个图案好,犹豫不决。到外面转了好半天后,又回来站在柜台前面挑来拣去的。店主人说:“我看你挺喜爱这种花瓶的,你如果真心想要的话,我这里有一个给朋友特意留下的花瓶,时间很长了,他也没来取,干脆先卖给你吧!”边说边从柜台下面拿出了个落满了厚厚一层灰尘的花瓶,他用抹布一擦后,花瓶立刻显得亮丽起来,瓶上的图案和色彩,比任何一个拿出来让她挑选的都好。于是,顾客很痛快地付钱卖了下来。实际上这个奸商把一个次品(上面有一条细长的裂纹)按正品的价格推销出去了。然而,全然不知个中奥妙的顾客,却乐呵呵地抱着花瓶走了。

三、建筑风格多样化

河州有不同风格的建筑。每一种建筑都代表着一段历史。如今,这些建筑绝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1、中西合璧的豪华别墅

解放前,以马步清为首的一伙马家军阀们,用剥削来的劳动人民的血汗钱,在大厦河畔建造了两处别墅:“蝴蝶楼”和“东宫馆”

“蝴蝶楼”有中间的主楼和连在一起的左右侧楼,因外形像只蝴蝶,故得名“蝴蝶楼”。“东宫馆”,一进几院,是仿照古代皇宫而建筑的。里面有亭台、楼阁、大型假山、小湖等。它们内部的设施先进,有抽水马桶、洗手间、弹簧床等,装修极其豪华。屋里的隔断,都是淡棕色的梅花厚玻璃。他们在那里,过了好多年的腐化堕落生活。

解放前夕,他们一伙狼狈逃窜到阿拉伯国家后,留下的两栋别墅,由十一师部队机关和部队文工团使用。老百姓才能够进去自由参观。

2、外国小洋房

正街处的“福音堂”是一套建筑在河州城内独具一格的小洋房。它是先进国家的一种标志。

外部墙面是白色的,门窗刷的是奶油色油漆。门窗式样与我们本地的也不同,窗户和门扇上镶着浅蓝色的玻璃。居室内有舒适的钢丝床,白色的床单上叠放着俄国的高级软毛毯,有一架大钢琴,还有莲蓬头洗澡池。窗台做为装饰台,上面摆放着各种工艺品,也有种养的植物。窗户上挂着轻薄的沙质窗帘,与窗户一样长短,十分清爽。客厅的墙上,挂着一些植物花卉图片,被镶在玻璃镜框内。家具不多,也没有中国家具上那种古香古色的雕刻,但简单、新颖、实用。屋子里不知喷洒了什么东西,总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还有,海牧师穿的一双长统玻璃丝袜(尼龙丝),也很引人注目,与我们穿的丝袜有所不同,不容易脱丝,也很结实。当时,我看到后感到惊奇而羡慕,觉得她是另一个神秘世界里的人。想不到几十年后的今天,那些东西在我们国家也已司空见惯了,再也不稀奇了。

房屋外面,屋前有一小块花园,全种的是美丽的金蝴蝶,覆盖在地面上,像是铺着一块花地毯。这与我们的种法不同。另外,别处还种了些美国兰(花瓣像绸子一样,当地人称为“绸子花”。)、石竹花、金莱花等。院子墙跟前种了些小树和毛竹。还有一块蔬菜地,种的是:西红柿、洋葱、香菜、青菜、菠菜等。其中,西红柿和洋葱是海牧师从美国引进的,但河州人都不爱吃。洋葱嫌气味太刺激眼睛;西红柿大家喜欢种,但不喜欢吃。成熟后红红的很好看,就拿蝶子摆到桌子上,当摆设去欣赏。后来,大家也慢慢试着吃起来了,主要是生吃,还不知道西红柿炒鸡蛋的吃法。一直到“国立西北师范学校”的生物老师毛青山(广东人),在讲课时,讲了西红柿的营养价值及吃法。学生们把此事传到社会的各个家庭后,才得以推广。

解放后,传教士海牧师回国了。福音堂的那座小洋房,由临夏团地工委办公。

马安良拱北牌坊.jpg

3、华贵、古朴、精巧、神秘的四合院

河州城内,一些古街小巷的路面都由石头铺成。有些小巷曲折、幽深。四合院就分布在这些古街和小巷的两旁和深处。

河州的四合院,大部分是土木结构,由圆木柱支撑而立。满眼都是清一色的瓦房,清一色的方格木窗棂,糊着简洁剔透的窗纸。窗户分上下两段,下面窗户上镶着两块约40公分长,30公分宽的玻璃。

所有的四合院,按特色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大气华贵、古朴厚重、精巧别致、神秘幽深。

先介绍一下四合院“堂屋”的情况。因为它是重点,也是主角。各种大小四合院,都有“堂屋”(也叫上房,是家里最老的长辈住的。)河州的堂屋和我见过的其它城市的不太一样。可惜我不能准确地描述它,只能粗略地写个大概。

一般情况下,堂屋都是坐北向南的,面积大小不一。较大的堂屋里,还要用两道屏风做隔断,堂屋里有东西大炕各一个,炕洞在侧面外墙上。房门在正中,与两个炕沿边在一条线上,这样一来,门前面就形成了一块与炕一样大的小厅子。两个炕与厅子之间,用窗户来隔断。在这里,老人们冬天可以喝茶聊天。房门是双扇门,两边各有一扇门板,被镶嵌在门坎里。家里若有婚丧大事,就可以把四块门板全卸下来,摆酒席或停放遗体。

堂屋里还有两样“宝贝”,需要特别提明:一样是“阴楼”。堂屋里对着门的桌子正中,都摆着一个木制的咖啡色“阴楼”,雕刻十分精致。外形是有几扇门的大客厅,里面有祖先的照片和家谱。平时不开门,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打开。供出祖先的照片,并献上供品来祭奠祖先。最大的有:50公分高、45公分长、35公分宽。也有小巧玲珑的。另一样是“热炕”,其实,除了专做书房和客厅的房子外,其它房间也有热炕。我自小睡惯了热炕,所以,对热炕情有独钟,因为它在无形中治疗和抵御了风寒对人的侵浸。直到现在,每当我身上有风寒浑身发冷时,不由得就怀念起小时候睡过的热炕了。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堂屋”。

河州城内的四合院太多了,故事也很多。为了做到“简约”,我只能把自己最熟悉的家做一简单描述。

1、大气华贵的有:西门街上的韩土司大院,他们从藏区挣了不少钱,回来安享生活。还有,东门巷里的宋家大院(宋焕家),号称宋半川,东川里大部分水地都是他们家的。

这种四合院,房屋建筑高大、气派。庭院很大,有铺砖的,也有镶石子路的,中间都有个花坛;后院也不小,有精致的假山和花园。房屋装修很豪华,门窗全是金黄色,桐油漆过的。瓦房屋脊的两角上有砖雕刻的龙头、和平鸽、喜鹊。屋檐下也有古色古香的木雕刻。

2、古朴厚重的有:县门街上的徐家大院(妈妈娘家)、雪后街的陈家大院(阿姐婆家)、兴华街上的刘家大院(刘秀英娘家)。这些大院的特点是:装修朴素、典雅,房间多。这些院落大多是四世同堂甚至有五世同堂的,因为人口众多,四面的主房不够用,所以在院子角落里,建造了一些套房,有些还延伸出一个小庭院。这些家庭,同在一个锅里吃饭,当家的是精明能干的中年人,他(她)们把上下左右的关系调理得十分融洽,所以,大家相处得非常和睦。

3、精巧别致的有:县门街口的鲁巧云家及正街里的窦文贵家。这些四合院,家里人少,房子主要有东西南北四座,院子也不太大,厨房和厕所被安排在院子角落的拐弯处。房屋装修的即古香古色,又带点洋味的别致、玲珑。室内墙上都有小搁架,有些还带抽屉。在视觉上放大空间的同时,还摆放着一些装饰品,实在是优雅、紧凑。

4、神秘幽深的有:正街里的秦家大院(富商:大名鼎鼎的宪明号绸缎庄),还有前寺街边上火巷里的汪庭秀家。这些四合院修得拐拐弯弯,神秘隐蔽。一脚进去半天转不出来。

秦家不仅是富商,而且是一个艺术之家。他家的男主人秦明庭是河州有名的书法家。后代中秦钊、秦娥月也是书法家。女主人们的刺绣也在河州出了名。她们绣出的红楼梦人物、花、鸟等佳作,其绣工精湛、栩栩如生。秦家大院的前院里,有几间装修豪华的房子。院子东面开了个不起眼的小门,进去后是一个大花园;北面是一座典雅、精致的两层楼。花园里有好多美丽的花,还有许多树:樱桃树、果树、杏树等。

记得上初中时,快到期末考试前,我和龙妹被秦迎月同学邀请到花园楼上,住在那里一起复习功课。她给我们端上了自产的指头蛋大小的红白樱桃一大碗。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至今回忆起来,还让人流口水。他们的厨房门前面,好像有一口井,厨房又长又大,开了个后门,出去又是一个小庭院(秦迎月一家住),大门也临街,台子很高。他们叔伯两家关系十分亲密,同一锅吃饭,苦乐与共!

还有一家是火巷里的汪庭秀家。她们住的是四合院的东面房屋,她和母亲住一间大屋,北侧墙上开了个小门,进去后是她哥嫂的卧室,窗户边上有一个单扇木门,关上门后,根本看不出里面还套着一个幽雅、精致的小院,有小书房和小闺房,太神秘了。我们住得很近,她经常叫我去她家的小书房一起做功课。那是一个外人不能进入的与世隔绝的一块圣地。进去后,使人有一种隐缩在庭院深处的安静和安全感。我非常喜欢那样的迷离和那样的沉醉。

故乡河州的各种四合院,深藏着太多太深厚太浓重的原生态质朴的气息。在我内心的深处,仍然对那一座座美丽而神秘的四合院情有独钟。

四、美丽而干净

童年的故乡,一到夏天,美丽而幽静。与现代化城市的灰塞、嘈杂相较,则判若天渊也。故乡,它拥有自然的秀美和爱美的人民。

每到夏天,管浇灌的部门,定期给城内各街道的小水渠放水。记得下午或傍晚,水一下来后,左邻右舍互相奔走相告。大家都提着桶、端上盆,先浇大门外街上的树,然后,再浇自个的花园。欢天喜地,说说笑笑,那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家乡的人们,家家户户都有种花栽树的习惯。一般在后院里栽着一些:桑树(有黑白两种,可吃桑果,还能养蚕吐丝)、香椿树(香椿炒鸡蛋是保健菜)、梨树(酥木梨、冬果梨、软儿梨等)、杏树(甜核杏、青皮杏、胭脂杏、棉花杏)、樱桃树(红白两种)、丁香树等。有些家庭还做了大型的假山,那是从大夏河中捞出的“水秀石”拼接起来的,下面修了个水池。水秀石上面有本身带的好多小山洞,经过下雨日晒后,长了许多绿色小植物,在一些小台阶的地方,摆上了一些小花盆,鲜花盛开。人工还做了些小桥、亭子、庙宇等模型,放在上面,非常逼真。也有在前院,用大水盆养着一个小假山。上面长满了青苔,还做了些小渠、小桥、小亭子、人物及动物的小模型,里面还有小鱼在游动,小巧玲珑,另有一番情趣。

前院里主要种的是有藤子的一些藤本植物。如:金银花、牵牛花、刀豆花,都可用绳子拉扯到屋檐上去。堂屋台子下面的两边(不能遮住门)上,种的是一种蓝色的大牵牛花(海牧师从美国引进的优良品种)。每天清晨开的最旺盛,清风徐徐一吹,活像是从屋顶上流下来的两股蓝色的瀑布。东西两边的房屋台子下,种的是黄白色的金银花(晒干后,可当茶饮)、红色的刀豆花(豆角可炒菜),这些植物的藤子拉扯到屋檐上后,夏天可遮阳光,使屋内十分凉爽。还有不少人家,在前院里种上一棵葡萄树,到了夏天,葡萄藤爬上了搭起的木架,形成了一个遮阳棚。老人们坐在下面乘凉喝茶。除此之外,在前院的边角处,还开辟了一块块的小花园,种得最多的是牡丹和玫瑰,因为它们象征着幸福和好运,并且还带有浓郁的馨香味,风一吹,就扩散到外面街上去了。还有芍药、大丽花、秋菊也是大家所喜爱的。另外,还种着一些灯笼花、荷包花、鸡冠花,我非常喜欢这种花,因为太形象了。还有两种花,要单独写一下。一种是“海娜花”,它可以给女孩们包红指甲,将花朵及茎叶再撒上少许明矾,放在一起捣碎后,敷在指甲上,手心里垫上向日葵叶子,把拳头捏紧,外面用布保紧、扎好。睡上一夜后,指甲就红了。小时候,常常和民姐、葳姐、龙妹们,一块包上红指甲,早上起床后,互相比红指甲的那种欢乐情景,至今还使我记忆犹新。包红指甲,一为好看;二为指头上不长肉刺。另一种花是“大烟花”。不少家庭的花园里,都要种上几株妖冶的 “大烟花”,它开得非常好看,当然这与吸毒无关,主要被当作药用。用大烟葫芦(种子)泡一点水喝,就可以止住腹泻和咳嗽,而且效果不错。最后,还提一点情况;河州人做假山,门道里种青翠的毛竹,院子中间放一大盆金鱼。据说,这是江南人的一种风俗。

大门外街道两旁,种的是:柳树、白杨树、榆树,有些古老的街道,树长的又高又大,枝叶茂盛,夏天让大家在林荫道上乘凉,到秋末冬初,又给大家提供烧炕的燃料。

从前面的那些描述,可以想到故乡河州的环境多美呀!若坐飞机从空中向下一看,每个院落就好像是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难怪1963年,我被分配到陇西师范时,张智校长(陕西渭南人),一听我是河州人后,便赞叹地说:“我曾经在你们河州参加过土改工作,想不到甘肃还有那么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的城市,简直像个小江南。”其实,确切地说,应该是“赛江南”,因为夏天没有江南的那种闷热。

我们河州,除了市内处处美丽外,在近郊还有几处天然公园。如:“黄家榨”的原始森林公园。上城北女校时,每到夏天,我们就去那里旅行。一清早出发,在那里要整整待上一天。学生们由一位老师带队,手提好几层的菜盒子(专门出外用的一套饭盒),迈着轻快的步子,行走在路上。到了目的地后,哨子一响,大家就一轰而散,各自去找地方休息。在草地上铺上床单子。之后,就开始在广阔的森林中进行活动。有唱歌跳舞的、迷猜谜语的、玩官兵捉贼游戏的、讲故事的,你追我赶,玩得非常开心。吃饭时,大家坐在床单上,打开菜盒子,开始吃饭。家里给炒的:香椿炒鸡蛋、油炸豆腐块、肉炒韭菜、凉拌水萝卜、凉面等。同学们互相换着吃,比家里吃饭香得多。吃饭过程中,学生们都热情地拉着老师吃菜,老师东一口、西一口地都吃不过来,真是热闹极了。一直玩到日落西山后,才依依不舍地往回走。

还有南龙山庙宇公园,山上全是一片丁香树,凉风习习,香气扑鼻,上中学后,都在那里旅行。西门外的观坡跟前,有个大宫北公园,那里的牡丹很有名,在牡丹盛开季节,回汉人民都去那里赏花。记得当时有一种牡丹叫“二乔”(一朵花红白各半)。

总之,整个河州,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座花园城市。

故乡的美,不仅体现在自然环境上,更可贵的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故乡人民热爱生活,且喜欢美化生活。

1、对屋内家具、摆设的讲究

富裕而传统家庭:家具风格很古典。木制家具大多是:清末民初的,上面雕饰了各种华丽的图案,尤其在一些用来隔断的屏风上,镂刻了梅花、兰花、菊花、竹子,看上去栩栩如生。宋家大院和秦家大院都有此种家具。

文化教育界家庭:主要是中西结合。大部分家具是中国式的,也置了些欧式家具,放在书房里,如:俄罗斯式柜、法式写字台。有一排高大的书柜,里面是满满当当的书。书柜上方的最边上,到了夏季摆放着一盆金丝连,茂盛地生长着,长长的藤蔓沿着书柜的侧面流泻下来,藤上面开放着一朵朵金黄色的花。

一般的居民家庭:家具简单朴实,但布置得井然有序。茶具及其它摆设擦得非常干净。花瓶里还插着鲜花,香味扑鼻。起到了空气清新剂的作用。所有家庭的窗帘布,色彩都是淡色,大小与窗户大小一致,显得利落、清爽。不像现代那种多褶的落地窗帘那么拖沓。

2、对穿着的讲究

富裕家庭对服装的质量比较讲究,追求华贵。文化家庭,对服装质量并不追求。但注重服装样式的新颖、别致。

写一些我们鲁家在穿着方面的一些有趣故事。

记得民姐刚上初中时,因为要参加一个什么会,让妈妈给她做一件中西式(栽袖)的花夹袄。结果,妈妈因为事情多,给忘了。只剩两三天了,没有做好衣服,把民姐急哭了。父亲听见后,从堂屋走到妈妈的套房,问明情况后,就把妈妈批评了一顿:“你答应给孩子做的事,怎么能忘了呢?赶快去买布,交给裁缝去做”。最后,一两天就做成了,未能耽误民姐的事情。那件衣服非常漂亮:布料是线哔叽(斜纹棉布),深蓝色底上密密麻麻地点缀着小豆子大的红、绿、白三色的小花朵,就像现在电视上看到的太空大屏幕上的行星一样亮丽。民姐的肩膀高低适中,是一种标准的模特儿体型,穿在身上,得体优美。之后,给葳姐也做了一件夹袄。图案是:墨绿色、草绿色、米黄色三种颜色的小正方形。这件衣服给葳姐活泼大方的风度上,增添了一点规范化。当时,经过我的一翻吵闹,外祖父请同院住的李伯父(裁缝),也给我做了一件类似民姐穿的花夹袄,只是上面的图案不同,是黄绿两色,形如蝌蚪似的小叶子。我非常喜欢那件衣服,穿了好多年。

葳姐还有一件豆绿色双绉纱绸的短袖小旗袍,穿在身上很凉快,风一吹就飘飘然起来了。妈妈还给龙妹用彩绿色的英国进口的开司米纯毛线织过一件对襟翻领的毛衣。上面的图案是:“巢”字头上面带小孔的一种花字,用梅花阵排在衣服上,针织技术高超,龙妹白白胖胖的,穿在身上,像个洋洋娃娃。阿妈给我用同样质量的进口大红纯毛线,织过一件和尚领的毛衣,上面是凤凰尾花字,胸前佩带着一枚外祖父亲手做成的镀金的菊花,非常漂亮。穿了好几年后,拆下来改成毛裤,最后又成了毛背心,一直穿到1963年我工作后,消耗成了一双手套,1966年我生下女儿后,手套又变成了她的一双小毛袜子。这种毛线太神奇了,第一次织毛衣时,据说有筷子那么粗,经过20多年的磨损后,虽然毛线已经变得很细了,但色泽始终未变,依然是又红又亮。

我家的两位母亲:妈妈和阿妈,也有过两件高级进口毛衣。记得小时候,有一天下午,我去父亲家时,在大门道里碰见了妈妈:她穿着一件抖动的黑毛布旗袍,上面套的是深咖啡色、款式新颖别致的毛衣,青果领,上面钉着几颗与毛衣同色的有凸起棱棱的大纽扣。长长的黑头发整整齐齐地梳在后面盘了一个扁扁的发髻,一块黑色,上面刻有漏孔花的椭圆形大发卡,刚好盖住了她的发髻。妈妈有文化,思想开明,没有缠过脚,所以,走起路来,优雅自如。在那一瞬间,我惊讶地发现,妈妈是那么地美丽动人。与平时穿着一件有大襟的黑色短衣服,拉扯儿女,干家务活时的样子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我阿妈也有一件高级进口毛衣。是浅豆沙色的,大翻领,领子和下摆上有黑色花边,前面是筷子粗的两条本色毛线带子,末端有两个核桃大的小球。她穿衣服不分里外。给孩子喂奶时也穿,进厨房时也穿,结果,穿得满身污点,松松垮垮,显示不出毛衣的时髦。

一般家庭的居民们,对穿着也是很注重的。平时的衣着,朴素而干净。尤其对出外上学的孩子们,更加照顾。为了让孩子们活得有自尊和自信,总要想方设法给做上几件好衣服穿。

3、对饮食的讲究

河州人,普遍讲究日常钣菜的烹饪技术。过年过节集中吃些好饭菜。但平时过日子,也不马虎。一般的家庭主妇们,能用便宜的原料做出花样百出、色佳味美的菜肴。光面条就有好几种:清汤臊子面、热温子面、酸汤面、浆水面(用发酵过的青菜和面汤做成的酸汤叫浆水),甘肃各地都有,但我们河州做的最干净、最好吃。

除此之外,回汉人民的各个餐馆,都能做出各种特色的美味佳肴。尤其值得宣耀的是:河州的“肉黄酒”。它是用小米按特殊配方酿造出来的黄酒。里面加上切成薄片或肉丝的瘦羊肉一起煮成的。它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特殊香味,让人回味无穷,百吃不厌。

美丽总是伴随着干净而存在。那年代,没有专职“清道夫”。大街上的卫生由各商店包干。每条小巷的卫生由各家各户包干。街坊邻居们总是抢着干。如果是大清早上街,总能在晨光中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手执扫帚的人影。平时,大家看见街上的垃圾,都会自觉清理。尤其对粪便的处理,更为重视。街上的各种粪便,专门有一些在家闲着的清贫老大爷们,拾到背斗里去积肥。所以,大街小巷到处都干干净净,见不到粪便。各家厕所里的粪池快满后,被农村的亲戚或固定关系户及时清除。那时的人们,个个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可是如今,一些发了财的全身珠光宝气的妇人们,手里牵着价值昂贵的宠物小狗,满街溜达,但她们却不收拾小狗拉下的粪便。

河州的大街小巷,清洁而安全。一到傍晚,到处成了天然幼儿园,孩子们三五成群的,随心所欲的进行各种活动:跳方方、跳绳、踢踺子、捉迷藏等。

河州的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一口井,井水清凉、干净。但是,一到夏天,妇女们都有这样一种习惯。拿着搓衣板、小木棒到东门外的河边上洗衣服和被单,在河边的大树上拴上绳子晾衣物。小孩们也跟着去,在清澈的河水里洗脚、抓小鱼玩。大男孩们,经常到南门外的大夏河里去洗澡、游泳。那时的人们,还不太懂生态环境的保护。把河流当做洗衣房和澡盆。当然,现在这些不良习惯,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五、热情好客的温暖人气

河州独特的民俗民情,构成了河州特有的诱人魅力。

1、倒茶的规矩

大人们一般喝的是有底有盖的“三炮台”碗子茶。也有用大茶壶沏好后,倒在杯子里喝的。不管是哪种喝法,必须要时时操心给客人添水倒茶。如果等客人把茶喝干了再添的话,那是非常不礼貌的。

写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笑话:在我6岁,葳姐8岁的那一年,过春节时,妈妈让葳姐和我去何姑家拜年。那天,只有何姑在家。她热情地把我们招呼到炕上,炕桌上放了油炸果和小油果,并在杯子里倒上了香喷喷的粉红色牛奶茶,我们实实在在的边喝边吃,何姑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不停的添奶茶,那种执着劲,我和葳姐根本抵挡不过。添满后,我们只好就撑着继续往下灌。喝到后来,我们的胃胀得都快要暴炸了,都坐不住跪在炕上了。我现在估计,差不多把两大瓷壶给喝完了。后来,何姑从厨房回来时,端了另一个白瓷茶壶,她很抱歉地笑着说:“我的娃们!再喝上些清茶吧!”直到此时,我们才得救了。两人边说边下床来:“姑姑!我们再喝不下去了。”于是,姑姑给我们给了压岁钱,两个人挺着肚子,像企鹅一样地挪着步子回家去了。事后听说,那天我们竟然把何姑家,准备要招待一天来客的奶茶给喝光了。

2、请客吃酒席,要包早中晚三餐

河州人,在娶媳妇、嫁女儿、老人过生日、给孩子做满月的这些特殊事情上,请客吃饭时,要包一日三餐。早餐一般是:奶茶和炸丝糕(萨其玛)或大米稀饭配粉糖包子。这种包子有一定吃法,大人们给孩子事前要做交待:先要用筷头戳破,放掉暴气。否则,里面糖油水会溅到两边客人的手上或衣服上。午餐和晚餐要上大菜。席间休息时,要安排一些娱乐活动:打牌、聊天、放留声机听一些柔和舒缓的中国古典音乐。晚餐后给每个客人要赠送一份礼物。富裕家庭送的是衣料、高级围巾。一般家庭也要送上一包席馍(自制小点心)。

针对这件事,我想来点小插曲:那已经是1993年了。二弟全家来兰州玩,他们住在甘家巷老家里,我请他们到我的商学院里去吃饭。我准备的是午餐。结果,他们来的比较早,我以为吃过早饭了,就端了些水果和瓜子让他们吃。二弟等了一会后,就把我数落了一顿:“葆姐!我们河州人请客,要管三顿呢!你可能忘了这个规矩(的确如此,多少年来,我在外地工作、生活,早都忘了故乡的老规矩)。我看你的酒席还远着呢!先给我们下一把挂面吧!饿得招不住了。”于是,我急急忙忙炒了两个菜,做了一顿面条。本来计划的午餐只好变成晚餐了。

3、要让客人按排好的席位入席

一般都是按辈分来排“上席”和“宾席”的。但这件事情,复杂而微妙,是主人们最棘手的一件事,弄不好,会发生一些摔袖而走或争吵事件。

4、酒席桌上的忌讳

吃酒席时,先要请上席的客人动筷子,然后大家才能吃菜。而且在吃的过程中,不能狼吞虎咽,也不能将军不下马的连续吃。要吃得文雅一点,吃上几口后,放下筷子,用小手绢沾沾嘴或喝口茶水。然后,再接着那样吃。

河州,除了吃酒席外,平时只要有客人上门,主人一定会热情招待,想方设法给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各个家庭,平时总要储存一些好吃的食物,来应酬上门的客人。凡当过省工作组的好多同志。都说:去过甘肃好多地区,唯有河州人最热情,招待的最好。

六、尕庙台庙会

尕庙台庙会的原本意义是:一种民间发起的,在特定季节(阴历6月),驱疫祈福的祭仪活动。但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河州全民性的、热闹非凡的综合性盛会。它展示了河州节庆习俗的多姿多彩。

1、庙会

尕庙台的寺庙,是一个陈旧的祠堂。灰褐色的梁柱上,贴着“驱疫祈福”的条幅。庙会期间,道士们要做一种“法师打教”的活动。他们穿着黑色长袍、头戴黑色方帽,一手拿着一面单调的单面鼓,另一手在上面敲着有节奏的鼓点,口里叨着听不清的经文,用一种舞蹈式的步法,从庙里跳出来,按一定的路线和范围转上一圈后,再回到庙内去。主要意义是:驱妖鬼。祈祷民间平安,风条雨顺,庄稼丰收。人们都追撵着看。其实,大多数人对此并不感兴趣。

2、时装表演会

庙会期间,东门外的那条树木掩映下的林荫大道上,充满了迷人的风情。所有的人,都要从这里经过。于是,这条大道成了各阶层、各民族人民的时装表演大舞台。还有一批自然产生的有经验的评论家,这些人,来的最早,他(她)们坐在林荫道两旁的树下面草地上,来往的人群,都逃不脱他(她)们的眼睛,这些评论家们,坐在那里,评头论足,窃窃私语。

人群中妇女们的服装最鲜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富商兼艺术家庭的几位秦家姑娘,她们穿的是进口毛布料子的中式旗袍。春月的是:深蓝色毛布;迎月的是:天蓝色毛布;桂月的是:墨绿色毛布。随着清风在轻轻抖动。脚上穿的是皮鞋或绣花缎鞋。她们的气质:典雅华贵。人们都赞赏不已。其次是我们鲁家的姑娘们,虽然衣服布料是一般平布,但服装样式新颖别致。也让不少人投来赞赏的目光。民姐和葳姐穿的是蔚蓝色、中西式(栽袖)的圆领(肩上有暗扣)短袖中长衫,正好露出了白色长统袜,脚上是黑色的一带框篮鞋。在造型完美的黑头发上系着红缎带,洋味十足。我和龙妹梳的是“妹妹头”。穿的是裙子,龙妹的裙子是:布拉吉洋裙,料子是双绉纱绸,鹅黄色底上印着浅咖啡色的大花朵。风一吹,真像一只花蝴蝶。而我的裙子:料子是质地较硬的粉红色麻货,上面点缀着小蓝花。样式是紧贴在身上的中式裙,穿上后,显得小气、呆板,活像个阿姑娜(布娃娃)。

还有许多妇女,穿着华丽的新衣服,她们都在表演队列中。有些女士模仿上海人的打扮,但经验老到的评论家们,从她们的肤色和气质上,分得清清楚楚。他(她)们在边上指手画脚的窃窃私语:“这个是真阿拉!那个是假阿拉1”

男士服装较简单。可分以下几类:一类是身分显赫的地方官员及一些绅士们,穿着浅灰色及米色的笔挺西装,戴着钢盔帽和墨乌眼镜,手拄文明棍。也有穿深蓝色及深灰色的带四个兜的立领中山装的。他们的气质潇洒高贵。另一类是:中学教师、银行、邮政、电报局等单位工作的南方人。这些人的穿着最得体,很有品位。穿的是藏蓝色或咖啡色的西服,领带和衬衫都非常时髦。脚下登着锃亮的皮鞋。其气质:儒雅、干练。还有一类:穿着对襟儿的,纽襻式的,绾着白袖的中式褂子。气质:老练、世故。

再说一般城市居民,无论男女老少,穿着朴素干净。气质:朴实、自信。还有,敦厚善良的农民们,虽然穿着簇新的衣服,但他(她)们的神态与举止和周围的一切是那般地不和谐。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回族人民的衣着打扮。那可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男人中,老人们穿的是灰色或白色的条子布长袍,这是一种阿拉伯式服装。中年人穿的是中式短褂子。青年人穿着白条子布的西式衬衣。所有男士,头上戴的是清一色的白缸缸帽。妇女中:中老年穿的是蓝、黑、灰三色,盖住脚面的绸长袍,比汉人穿的旗袍宽大。年轻妇女穿的是华丽的绸缎,还有大红大绿的服装,显得有点土气。衣服裤子都很长,脸上浓装打扮,几乎与戏台上的演员一样。妇女头上的盖头,有老中青之分;老年妇女的是白色,中年妇女的是黑色,年轻人的是绿色或花色。盖头全是绸子的,它要把头发、耳朵、脖子全都遮住,前面只露出面部,后面披到背上。她们在家人的陪护下,也来参加尕庙台这样的盛会。

各种人群,穿着不同服装,走过东门外的那条林荫大道时,像不像一次真实的、大型的时装表演会?坐在两边盯着看和撵着看的人们,算不算是评论家?

3、集市贸易会

庙会期间,大教场成了一个繁华的旅游小城。那里搭起了一排排的帐蓬。有餐馆、茶馆、娱乐馆等等。有钱的人们在这里包下帐蓬,与家人、朋友聚餐,娱乐。餐馆里的菜都是事先从城里的正式饭馆做好的。一般居民,自己带了床单和油布(桐油漆过的很隔潮),铺在树荫下和河边的草地上休息,有的还带着饭菜。

除了帐蓬之外,还有排得整整齐齐、一行一行的小商品摊:锦货摊、小食品摊、自产自卖的手工艺品(用麦杆编织的十分精致的各式草帽、装食品的大小盒子、放馍盘子、茶杯垫子等。)中药材摊(党参、当归、枸杞、黄芪等)、儿童玩具摊(玻璃做的哈哈笑、猴打鼓、泥娃娃等)等等。

挑着担子卖小吃的小商贩们,见缝插针地在一些孔隙处放下担子叫卖:凉粉、酿皮子、甜麦子、煮红枣等。平时舍不得给小孩子买零食的人们,在庙会上也一定要给孩子们买着吃。

4、思想文化交流会

经济宽裕的人们,包下帐蓬在里面休息、娱乐。有的放留声机听优美的中国古典音乐;有的拉京胡清唱京剧;有的拉二胡清唱秦腔戏;还有,吹口琴唱歌的。一般老百姓就零散地坐在树荫下和河边上,自个取乐。微风拂面,河水清澈透明,比帐蓬里面还舒服。那种感觉,非常富有诗意。所有场合,没有嫉妒和争吵,气氛十分和谐。有些民间艺人,用笛子能吹出优美动听的曲子。用二胡能拉出婉转凄凉的“二泉映月”,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喝彩。还有些农村的“花儿”歌手们,也在到处大显歌喉,他(她)们的歌声十分动听,余音袅袅不息。

尕庙台庙会的最后一道风景线是:太阳落山后,人们陆续回家了。但有不少人专门要等着看一幕戏:喝得醉醺醺地、东摇西摆地从林荫大道上往回走的醉汉们,有的嘴里哼着秦腔戏,有的漫着花儿曲。唱一阵、笑一阵、哭一阵、吐一阵。有些被扶着走,有些喝得酩酊大醉,昏睡过去的,就用自行车和架子车,推拉着走。真是丑态百出,狼狈不堪。

七、正月里的社火(秧歌队)

初三一过,整个河州城,就沉浸在一片欢腾中。哐!哐!的清脆敲锣声和咚——,咚——,的宏伟击鼓声,由远而近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孩子们首先欢呼起来了“秧歌队过来了!” “秧歌队过来了!”于是,男女老少都涌上了街头。秧歌队先从主街道——正街里游走。人们站在街道两旁,抻着脖了踮着脚,争着看有趣奇妙的秧歌。它是河州人民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发展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老百姓非常喜爱。河州城里大家公认规模较大,演技最好的是:前司街上的“李家秧歌队”。李家的六个弟兄,都是秧歌队里的主角。老大是太平鼓领头;老二(李光武父亲)是妖婆子;老三是狮子头;老四和老五是高跃灯手;老六是逗狮子的笑和尚。

他们的秧歌队,走在街上,能排一长串。最前面的两位掌着“高跃灯”:是秧歌队的领队。这里需介绍一下“高跃灯”;它的底座是个直径约15公分的木制蜡台,下面镶有一个30公分长的木柄。灯体是用竹子扎成的,外面糊着纸。形状为:以蜡台为下底面、上底面直径约50公分、高为60公分的倒圆台体。最上面的灯罩有华丽的装饰,与古代的华盖相似。两位领队,穿着一身黄绸子衣服。上衣是镶着红色边的中式对襟褂子,裤子是灯笼裤,帽子是有红边的黄绸子帽(帽顶搭到后脑勺上)。他们像火炬手一样,高举“高跃灯”用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与十家步类似)并带有旋转的优雅帅气动作行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紧跟在后面的是狮子和笑和尚,还有骑竹马灯的八个男女儿童,下来就是船姑娘和艄公,高跷队(小生与花旦的打扮脚下踩着约一米二的木高跷)等,最后是太平鼓队(8至10人)。

秧歌队里有两个角色,需要专门一提:一个是“娇婆子”(男扮女装),头上包着黑包头,穿着花衣服,系着围裙子,手里拿着洗锅的条涮子,脸上浓妆艳抹,耳垂上吊着两颗大红枣。随着锣鼓声的节奏,一步一点头,左右摇摆的那种妖里妖气的怪异动作,太滑稽有趣了。她穿梭于秧歌队中,嘴里不停地说着一些不伤大雅的搞笑之类的话:“啊哟!我一天忙的出不来,外头(面)才这么红火。”她手拿条涮子,对着边上的年轻妇女们说:“尕媳妇们!走!跟上我了浪走(玩去)。”惹得围观和跟随的观众们阵阵大笑。这位演员,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笑星。他给整个秧歌队,增添了光彩。另一个是“致谢员”。他要代表秧歌队用秧歌曲感谢和祝福大家。他必须是一个年轻有文化的小伙子。因为歌词,有时候要临时自编自唱。正月里,秧歌队必须要到大街小巷去游行,其目的就是“驱疫祈福”。所到之处,都要放鞭炮欢迎。此时,队伍要暂停前行,原地踏步。让“致谢员”站在前面,手拿一盏倒四棱台形的灯,扭着秧歌步唱上一支感谢祝福的小曲后,秧歌队员们便齐声大吼一声:噢啊!——后,继续前行。

秧歌队除了到大街小巷“驱疫祈福”之外,还要到一些开阔地带,如:专员公署门前的小操场、县政府门前的广场,临夏中学门前的尕教场,也有在正街的铺子前面包场演出的。这些演出,由机关、商店赏钱,老百姓不掏钱,随便看。

我印象最深的秧歌队的一些演出节目。

1、笑和尚逗狮子

扮演笑和尚的人,戴着笑和尚面具,于拿长长的蝇刷子(马尾巴做成的),千方百计地惹逗狮子,狮子喜怒无常。当惹恼狮子后,他便张开大嘴,怒吼着(演员用口技配音)扑追笑和尚的那副样子,生动有趣,全场观众看得哈哈大笑。

2、跑旱船

船是用竹片扎成的,上面带着拱形蓬,没有船底。船姑娘站在中间,用带子把船身和人绑在一起。船下面用浅灰色的绸子围起来,走在路上看不到腿。船姑娘(男扮女装)是小花旦打扮,手里拿着一把扇子,船身前面的甲板上,放着她的假腿和假脚,小脚上穿着一双绣花鞋。秧歌队走在路上时,远远一看,就像是从水上漂游过来的一只小船,里面坐着一位年轻小姐在扇着扇子。

演跑旱船时,船姑娘必须手抓船两侧的木杆,便于控制方向。用戏台上的台步绕场小跑。边上的艄公配合船姑娘做划船动作,并哼着小曲:“船哪!帮水者!水帮船!珍珠玛瑙的船呀!镜子般的亮!……。”扮演船姑娘的演员,必须是体魄强健的男青年,否则,两只胳膊支撑着整个船身,在场地上用台步小跑好几圈时,会吃不消的。据说,下场后,小伙子的汗水都湿透了全身。

3、竹马灯小演唱

竹马灯是用竹子,先扎成马灯的前后段,再把儿童夹在中间,用带子固定好。用台步走起来,活像骑着一匹马在行走。

演出时,男女儿童各四人,变换着队形在扭唱,每个人两手各拿一个小铜铃,边敲边唱。在清脆响亮有节奏地当! 当!铜铃声伴奏下,唱着欢快,美妙的小放牛民歌。歌词如下:

男问:天上的嗦罗树,什么人来栽?地下的黄河什么人来开?什么人把守的三关口?什么人出家永不回头?

女答:天上的嗦罗树,王母娘娘栽,地下的黄河老龙王开,杨二郎把守的三关口,韩相子出家永不回头。

表演真切动情,围观的人们拍手叫好,欢呼雀跃。

4、狮子上桌子

狮子的扮演者是两位演员;狮头和狮尾。狮子一走出来,简直像真的一样,根本看不出是两人演的,太逼真了。狮子上桌子这个节目,是把十张方桌码起来,约10米高。让狮子要从下面往上爬。看起来惊心动魄,观众们个个屏住呼吸,这是一种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高难度惊险动作,与耍杂技一样。两位演员,一定要密切协作,配合默契。绝不能暴露出两人合演的任何破绽来。他们演得十分精彩,引来全场一片惊呼、一阵喝彩!表演完毕后,两个演员露出真面目,笑吟吟地与观众拱手招呼。

扮演狮子头的演员(李光武三叔),每年带上狮尾到青海循化县,去演出:“狮子上桌子”,半个月能拿不少赏金呢!

5、太平鼓表演

一般有八至十人,绕场表演。步法灵活多样,队形千变万化。鼓声浑厚、雄壮、节奏感特别强。有一种振奋人心的强烈作用,激起了全场一片沸腾。每看一场秧歌表演,大家的感受是:享受了一次秧歌盛宴。

故乡——河州,拥有自然的灵性和温暖的人气,它使我经常梦绕魂牵。啊!故乡是个梦!它是我梦中的仙境。



图片附件: 东乡回回.jpg (2010-7-24 13:38, 124.04 KB) / 下载次数 716
http://www.chineseinvegas.com/attachment.php?aid=556&k=7844a64c001fef50dd91f3fe83fc1849&t=1713978997&sid=z58ROo



图片附件: 临夏小贩.jpg (2010-7-24 13:38, 24.28 KB) / 下载次数 777
http://www.chineseinvegas.com/attachment.php?aid=557&k=313bf056724f5be754f280732e01bf40&t=1713978997&sid=z58ROo



图片附件: 八方红水河.jpg (2010-7-24 13:38, 58.1 KB) / 下载次数 725
http://www.chineseinvegas.com/attachment.php?aid=558&k=4497b25f316530535fb6edcfb7576d99&t=1713978997&sid=z58ROo



图片附件: 穆斯林女孩.jpg (2010-7-24 13:38, 63 KB) / 下载次数 733
http://www.chineseinvegas.com/attachment.php?aid=559&k=9bdea986f3bb8d97e716362242600629&t=1713978997&sid=z58ROo



图片附件: 马安良拱北牌坊.jpg (2010-7-24 13:38, 29.32 KB) / 下载次数 772
http://www.chineseinvegas.com/attachment.php?aid=560&k=645532dc2df1e03026efa9319021ce0f&t=1713978997&sid=z58ROo



图片附件: 蝴蝶楼.jpg (2010-7-24 13:43, 56.46 KB) / 下载次数 738
http://www.chineseinvegas.com/attachment.php?aid=561&k=b0a732f5a836a802bafb06df2b1615dd&t=1713978997&sid=z58ROo






欢迎光临 拉斯维加斯华人|拉斯维加斯华人论坛-ChineseInVegas.com (http://www.chineseinvegas.com/) Powered by Discuz! 7.2